|
嶺南大學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何濼生教授(中評社 沈而忱攝) |
中評社香港12月24日電(記者 沈而忱)香港住房問題可謂頑疾,公屋、居屋、私樓都面臨著不同的挑戰。其中,入場費較低的居屋一直深受港人青睞,被許多中低收入家庭視為“上車”的最大希望。然而,買居屋除要符合資格外還要看幸運之神是否眷顧、二手居屋價格越來越“堅離地”,一系列現實問題讓不少港人的“置業安居夢”遙不可及。對此,中評社記者專訪了嶺南大學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何濼生教授。
何濼生認為,處理香港“住”的問題,最迫切的是為有需求的人士解決安居的基本需要。特區政府不時推出“夾屋”、“置安心”、“綠置居”等,名目繁多且條件吸引,卻無法真正增加供應,到頭來只能令居屋變成吸引力極大的抽獎遊戲。
他建議房屋政策必須有針對性,即針對無法自行解決基本住屋問題的港人。他認為,劃以一條線把收入或資產合要求的住戶和不合要求的住戶區分開,會造成嚴重扭曲和不公,因此建議取消資產和入息審查,通過只提供基本標準及公共房地契來“趕走”富戶和逐利客。具體而言,居屋的面積不宜過大、地段不宜過優,達到能夠“安居”的最低標準即可;同時,按照公共房屋“許住不許炒”的原則,居屋只允許業主自主,而不允許售賣或出租,當業主另有住所,必須遷出居屋,好讓單位流轉給下一位有需要的住戶使用。
何濼生表示,若居屋受地契所限,業主不能放租或售賣,只能自己居住,又嚴禁直接或間接持有香港其他物業,對投資者已缺乏吸引力;再加上“低標準”設計,只能滿足“基本安居”的需要,對有經濟能力“住好啲”的消費者也缺乏吸引力。於是居屋便能靠自我篩選的機制,為真正有需求的群體提供安居之所,避免有些人為保留申請資格不肯接受加薪升職等損害經濟效益的行為。若政府全力以赴增加基本居屋供應,更可同時照顧夾心階層的窘境,而非只提供抽獎機會。
何濼生,香港大學經濟系學士、多倫多大學經濟學博士,專攻政策研究,研究範圍包括社會保障、教育、房屋、宏觀經濟等。曾任職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經濟部及安大略省經濟局,回港後在香港中文大學及嶺南大學先後任教,現為嶺南大學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中國經濟研究部總監、研究教授。何教授發表學術論文約百篇、專書數本。
專訪全文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