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四日電/香港經濟與政策處主管王春新今天在中銀香港研究上發表文章表示,只要香港在突破創科產業、提升金融中心和轉變房屋模式等三大領域狠下功夫,未來20年GDP每年增長3-4%是不成問題的。為此,香港需要把好前進航向,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確立發展為先、民生為本、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等新理念,全域性謀劃,戰略性佈局,系統性推動,使香港經濟早日走出困局,在國家新征程中再次高帆遠航。文章內容如下:
近些年來,在內外諸多因素的帶動下,香港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改變,呈現出十分典型的“三元經濟”特徵。在歷經一甲子最嚴重衰退的今天,深入剖析“三元經濟”結構的具體表現、互動關係及其影響,便於我們準確把握香港經濟未來變化的脈搏,採取有效手段推動轉型升級,使香港經濟駛出淺灘,再度啟帆遠航。
一、“三元經濟”:表現和影響
第一元是近乎停滯的傳統部門。包括貿易、物流、零售、製造、建築、旅遊、其他商業支援服務及社會服務等行業,以實體經濟為主。按要素價格計算,這些行業創造的增加值合共佔GDP六成左右,是香港經濟的主體部份。但因業務分流、轉移或轉型困難,尤其是創新及科技產業遲遲未能取得突破,因而總體上發展緩慢,無法成為經濟增長動力。過去五年(即國家“十三五”規劃期間)內地經濟年均增速為5.8%,香港卻只有0.2%,其中作為經濟主體的傳統部門平均增長率為負數,拖了香港經濟的後腿。
香港傳統部門的停滯不前,首先歸因於貿易及物流行業的相對衰落。如所周知,香港靠出口貿易起家,貿易及物流一直是首要經濟支柱,最高峰時其創造的增加值佔GDP比重高達28.5%,提供了83.6萬個就業崗位。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香港外貿增速持續減緩,加上轉口貿易的毛利率不斷下降,以及離岸貿易的停滯不前,到2019年,貿易及物流佔GDP比重急降至19.8%,把第一大支柱產業的頭銜讓給了金融業;就業人數降至67.4萬人,比高峰期大減16.3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