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陸銘:人口流動就意味著區域發展不平衡嗎?
http://www.CRNTT.com   2021-07-13 09:11:30


  中評社北京7月13日電/根據國家統計局年度社會和經濟發展公告,到2020年,中國城鎮化率是60%左右。但此次七普數據告訴我們,城鎮化率已經達到了64%。從年度報告到普查數據,城鎮化提高了4個百分點。

  之前曾有一些說法,例如城鎮化會帶來社會風險、城鎮化在60%左右就不會再進展了、城鎮化的動力都已經沒有了……現在看來,完全沒有擔心的必要。

  真正遠超大家預期的結果是“人口流動規模”。年度數據預告的流動人口規模是2.7億-2.8億,但七普數據之後,發現實際流動人口的規模達到了3.7億。換言之,此次人口普查的流動人口數據比平常年度公布的數據整整多出1個億,不能小看這1個億,中國總人口不過14億。而且,去年10、11月人口普查的時候,受疫情的衝擊生產生活還沒有完全恢復,流動人口數據只會是低估的。

  提到人口流動,我們不可避免地會聯想到背後的原因,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區域發展不平衡。但人口流動就意味著區域發展不平衡嗎?我們關注地區間的發展不平衡問題,到底關注的是總量不平衡還是人均不平衡?

  我們口頭上談論區域發展不平衡是指“總量”,如果換“人均”角度,我們觀察到的結果會完全不一樣。

  首先,最明顯的便是南北差距。2020年下半年中國還掀起了一場關於“南北差距”的討論,坊間一種說法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是南方地區,這種視角仍是關注經濟增長的總量差別。南方地區是中國經濟條件最好的地方、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地方,增長速度快完全是意料之中。

  然而,我們看人均GDP數據,就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在剛改革開放時,中國北方城市的人均GDP除以南方城市的人均GDP比值在1.5左右。那時主要因為中國計劃經濟時期北方城市重工業的發展,人均發展水平大幅領先於南方。改革開放之後,南方經濟更快發展,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時,南北方比值基本是1,完全是平衡的狀態,一直到現在,南北方人均GDP的比值仍然在1左右。所以,從人均角度來看,南北差距基本不存在。

  即使在近年來,南方人均GDP略高於北方,我們還需要思考差距的來源是什麼。我認為所謂的“南北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地理問題。中國南方擁有大江大河,尤其是長江,以及沿海便利的海運條件。如果把長江沿岸武漢以東的沿江港口+舟山+寧波+珠三角地區的大港口從南方樣本裡拿掉後,南北方比值又回到1的水平。

  通過亞洲船舶地理位置分布衛星圖不難看出:長江的運能是影響中國區域發展格局非常重要的因素,長江經濟帶GDP佔中國的40%。地理和自然條件依舊是未來中國區域發展、人口流動空間布局的決定性因素。

  展望未來,我們預測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人口會是中國的集聚點,遠離中心城市,人口就相對較少。中國人口在中西部圍繞著國家級中心城市和大城市布局,遠離中心城市的區域會成為人口負增長的地區。

  這是不是區域發展不平衡?

  不是的。根據預測,當未來中國人口逐步向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周圍集聚時,中國城市間的人均GDP差距將縮小到日本和美國現在的水平,中國會成為現代化國家——經濟和人口高效集中在少數地區,但地區間在人均意義上達到平衡發展。這恰恰就是中央所希望實現的“在發展中營造平衡”的趨勢。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陸銘(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員)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