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10月12日記者會全文
http://www.CRNTT.com   2021-10-13 00:20:37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中評社 梁帆攝)
 

  第三點需要說的是,事實擺在眼前,現在有逾15萬一般申請住戶正輪候出租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即獲首次配樓需時5.8年。我在《施政報告》也說這是令人憂心的,因此不管作為行政長官、房委會,還是部門首長,均應就這個令大家憂心的議題多作思考,若能改善情況,我們當然應該改善。在眾多部門或機構中,房委會和房署作為興建公營房屋的單位,當然是肩負重任,因為有些問題需要它們提出,我們才能幫它們解決。現時的建屋時間,即一層一層地建的時間──如陳帆局長所說,我沒有核對過──也可能屬世界級,即是很快;但大家不要忘記,在一層一層地建屋前,有前期的流程,而這前期流程是需要檢視的。我認為建屋的前期流程大大落後於形勢,這不只是公屋的情況,私樓也一樣,這正是為甚麼《施政報告》提出精簡程序,包括城規程序、收地程序、填海程序、土地收回程序。這是大議題,把“生地”變“熟地”當中有很多程序可以精簡;“熟地”變成可用作興建樓宇亦有程序,有設計、批核、地基的程序,然後才可建樓。尤其是房委會的樓宇並非私人樓宇,其樓宇獲豁免於《建築物條例》,不需要向屋宇署入則,因此本身內部一定仍可檢視每一個程序是否有精簡的空間,從而令興建整幢樓宇,連同我剛才所說的建屋前程序的時間均能縮短,並不是現時四、五年的時間。為甚麼要特別緊張,是因為我現在看到提供未來10年公營房屋的350公頃土地供應會出現“頭輕尾重”,因此若能把這些程序壓縮,我們或許可以由原本在下一個五年期,提前至在第一個五年期的第四年或第五年完成,早些配屋予有需要的居民。簡單來說,無論由“生地”變“熟地”、由“熟地”變可以建樓、由建樓至配樓,全部流程的每個環節均有檢視的空間,以滿足我們已輪候了5.8年、居住環境惡劣的家庭的需要。
 
  另一點運房局、房委會及房署同意的,就是在《施政報告》的某一段落,應該是在83段,他們也說需要壓縮、改善,因此我提出了兩項建議,其一是會多用MiC,即組裝合成建築法,另一項是採用新的採購模式,即design and build,即是有些項目不再需要由房屋署內部的工程師或建築師畫則,而是交由承建商以“設計與建造”方式進行。這在政府的樓宇應用得很多,特區政府建築署很多建築物工程均是採用“設計與建造”方式,大家可以想像這一定能減省時間,因為至少在招標方面可以少做幾次,不需要設計、地基、上蓋分別進行招標。這些全部可以改善,即使不需要由它們付錢做某一件事,也是應該可以改善的。
 
  既然組裝合成法將會為我們加快建屋帶來這麼大契機,我想多說幾句。以下這段說話本來是在《施政報告》內,但因《施政報告》已太長,因此抽了出來。組裝合成的成效獲得業界認同,業界亦正很積極地採用組裝合成法。組裝合成法的本質是數量越大效益越高,你可想像它是在工廠製造的,若訂單多,就會產生economies of scale,製造出來的產品應會是越便宜。發展局在兩、三年前已大力推動組裝合成,現時根本所有以政府公帑興建的建築物,除非得到特別許可,否則一定是以MiC興建,甚至較難興建和獨特的醫院,包括現時的中醫醫院,當中部分也是以MiC興建。根據香港大學就組裝合成法進行的研究──這些數字本來在《施政報告》與大家分享──顯示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較傳統建築法在施工時間方面縮短30%至50%;在建築成本方面最少減10%;在工地生產力方面提升100%至400%。這組數字若放在公營房屋,是否會令人很振奮?我們的屋宇會興建得快點甚至便宜點,更不用說組裝合成法的建築質量比較好。大家應知道,我先後為兩座組裝合成的建築物開幕,一座是在科學園的創新鬥室(InnoCell),另一座是由建築署興建、位於將軍澳百勝角的消防處紀律部隊宿舍。我曾詢問在內居住的人,下大雨時有沒有漏水或批盪會否剝落,答案是“很少”,相對於傳統工人進內興建的模式,少很多。還有就是安全,工地的安全,因為不需要那麼多工人爬高爬低、乘坐貨𨋢;亦有環保的好處,因為沒有那麼多建築廢料──它是由工廠製造,沒有在地盤那麼多建築廢料。我在此真的希望房委會和房署能夠多用組裝合成的方法。
 
  由於我說了一句“得意”的想法,引起部分房委會委員在不完全掌握內容之下作出的反應,我早前—其實在未有這件事之前──已對陳帆局長表示,由於房屋如此重要、公屋的興建如此重要,我很願意親自到房委會總部與房委會成員作一次交流。這是回答你的第一條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