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0日電/隨著疫情逐漸散去,各地夜經濟、城經濟、網經濟等開始恢復,鄉、景、人相結合的賞花經濟、遊客經濟逐漸熱絡起來。
光明日報發表南開大學中國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周密文章表示,消費是最終需求,既是經濟增長的起點,也是經濟增長的最終動力。有效供給與有效需求是生產可持續發展的條件。有效需求主要包括投資需求、消費需求和出口需求,這也常常被視為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當前,很多產業處於深度轉型期:產業投資回報率較低,盲目擴大投資可能引發進一步產能過剩,出口需求受多種外部因素制約、波動較為明顯……在這種背景下,消費就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引擎。2020年以來,促進消費的政策文件密集出台,諸多文件將擴大內需的著力點明確落在消費上,將促進消費擴容提質作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重要內容。黨的二十大報告也強調,要“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這必將推動釋放我國消費潛力,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更大市場空間。
文章分析,消費帶動經濟恢復的方式多種多樣。首先,要激活潛在消費。這需要明確“滿足誰的消費?”“怎麼把握、滿足潛在消費?”等問題。比如彰顯現代時尚和歷史人文的標誌性商圈,就是激活消費的標配。隨著休閑、娛樂、美食、表演等吃喝游購娛一體的購物業態、體驗業態加快發展,更多新地標、新場景、新品牌出現,不斷滿足著消費者對美好生活國際化、高品質、時尚性、舒適性的向往。其次,要釋放預防性消費。疫情時期,出於有備無患的心理,居民更傾向於增加預防性儲蓄,減少消費支出。因此,釋放消費就需要找到居民預防性需求的突破口。例如,中國家庭儲蓄一般都會考慮未來的醫療、養老需求,因此,擴大高水平醫療健康服務供給,建設高水平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設計更為精準的康養消費產品等方式,可成為釋放預防性儲蓄,拉動消費的有力抓手。最後,要給受束縛的消費鬆綁。很多消費在特定的背景下需要加以管控,但隨著經濟環境和市場條件的變化,就需要進行動態調整,有區分性地加以適度鬆綁,比如隨著二孩三孩開放政策的推出,部分家庭的改善性住房需求可以適度激活。再次,要加強外部消費的引入。在全國層面,通過自貿區自貿港建設推動國外需求的引入;在城市層面,引入其他區域的需求,如通過文旅商體一體化的運作方式加快消費群體在不同城市和區域間流動。此時,如何留住消費就成了各地企業和政府的重要功課。通過在消費前聚攏人群,提高品牌、人氣、熱度的影響力;在消費中營造場景,描繪消費路徑、標注消費環節點、打通銜接堵點;在消費後注重口碑評價和反饋機制——鏈條式的運營管理逐漸成為市場化推進消費的底層邏輯。
人們的消費習慣在變,消費場景也會變。當前,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數字技術迅猛發展,正在全面重構經濟社會發展模式,也在重構人們的消費方式。特別是在新冠疫情之下,數字經濟拓寬了居民消費渠道,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居民的消費模式與消費習慣,展現出強大生機活力。通過整合數字化“新基建、新場景、新生態”等關鍵要素,很多新鮮有趣的數字消費正在刷新人們對消費的認知,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當然,政府對消費的引導與管理還須格外關注。以往主要是管企業、管產業,管理對象明確而具體。而今,面對消費群體廣泛、靈活性高、不可控性大的特徵,傳統方式很難進行有效管理;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力量的壯大,特別是伴隨著口碑消費、團購消費等消費新勢力的崛起,根據消費指針來引導企業和產業的發展尤為關鍵,對消費鏈和消費圖譜的清晰刻畫也成了跟描繪產業鏈、產業圖譜一樣重要的任務。
文章最後說,很多人笑談,當前的消費是報復性的,然而,無論日益增長的消費是復甦性的,還是報復性的,消費需求的提升就是經濟向好的風向標,說明人們開始對未來充滿期待。有了期待就有信心,有了信心就有力量,這份力量將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強大內驅力,讓未來經濟大發展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