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評關注:中史科列為高中必修?立法會辯論
http://www.CRNTT.com   2023-02-16 00:31:25


 
    
  蔡若蓮表示,劉議員建議將中國歷史科改名為中國歷史地理及文化科,並將科目定為高中“必修必考”,以“達標”或“不達標”作為新設學科的考評機制,局方對此有所保留。主要理由如下︰

  一、有關改動難免壓縮及淺化現有高中中國歷史科學習,反倒不利達到議案提出的目標。蔡若蓮說,作為選修科目,高中中國歷史科除“歷代發展”必修部分外,更設“歷史專題”,幫助學生擴闊視野,掌握祖國歷史、地理、社會和文化的演變及相互關係。要吸引更多學生選修中國歷史,應該從教學模式和學科優化入手,而不是一刀切以“必修必考”去推進。
 
  二、要達到議案提出的目標,培養學生的國家觀念,不能單靠中國歷史一科,在高中階段“必修必考”不一定更有效提升民族感情及國民身份認同。反之,通過不同科目和學習領域,為學生提供相關學習經歷和多元化活動,縱橫連貫,更能提升中國歷史學習的興趣和效能。
 
  三、加設高中必修“中國歷史地理及文化科”將導致高中課內容重疊,增加學習負擔。學生通過不同學科與全方位學習,從小學習國家歷史、地理和文化,讓學生多角度認識祖國今昔,比較中國歷史地理及文化科列為高中必修科目更為活潑生動、立體全面。
 
  四、現階段增設第五個核心必修科目,影響高中課程結構及學生全人發展。蔡若蓮說,鼓勵學校在高中階段,盡量提供更多元化的科目選擇及學習活動,照顧學生的多樣性,擴闊學生的知識面,讓他們發展不同的技能及發揮潛能,為升學和就業奠定穩固基礎,並接納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建議,優化高中四個核心科目,即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公民科以代替通識教育科,為學生創造空間及開拓多元出路,讓他們按個人的志向、興趣、能力等,考慮多讀一個選修科目,以及拓寬其他學習經歷。
 
  蔡若蓮表示,高中課程的優化措施在二○二一/二二學年起,由中四級起實施,並在二○二二/二三和二○二三/二四學年逐步推展至中五和中六級。據初步資料顯示,優化之後,學生選修多一科的數目有所增加,當中更包括社會及業界普遍關注的理科、科技相關科目和應用學習科目,可見優化措施發揮積極正面作用。當局正從不同渠道,收集資料和數據,瞭解學校如何運用釋出的課時,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和培育全人發展,所以現階段不適宜對高中整體課程結構及個別科目的考評作重大改變,以免影響優化措施的落實和成效。
    
  蔡若蓮說,通過整全和生活化的學習經歷,結合課堂內外,更有利學生深刻認識國家和世界發展大勢,增強主人翁意識,培養國家觀念、民族自豪感和國民身份認同。教育局一直以“有機結合、自然連繫、多元策略、互相配合、課堂內外、全校參與”的方式,系統增加學生在國家歷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學習經歷。而且,上述學習元素和經歷,貫通和滲透於不同學習領域課程及全方位學習活動之中,並不限於課堂或學科學習。
    
  蔡若蓮表示,高中中國歷史科一直是高中選修科目之一,所有學生都可以按興趣及能力選讀。而且,高中必修的中國語文科、公民科等,都包涵國家歷史地理和文化元素。現有機制,學校可因應校情和學生能力,善用校本空間,加強中國歷史地理及文化元素。一刀切在高中課程增加“必修必考”科目,不單影響整體高中課程結構,令核心科目總課時比以往更多,更會收窄學生增加選科、參與“其他學習經歷”和全方位學習活動,以及發掘其他個人興趣的空間,與創造空間培育學生多元才華的優化建議背道而馳。對於短時間內再增加高中必修科目,以中國歷史地理及文化科取代高中中國歷史科,業界意見紛紜,師生及家長亦未必支持,倉卒推行,配套不足,或出現負面效果。 

  中國歷史學習一直是中小學的“核心學習經歷”,加強高中學生對國家歷史、地理、文化的認識是教育界共同努力的目標,教育局會持續優化課程及活動,不斷改進。目前,考慮學校課程架構、學與教安排、學生選科及出路、學習壓力、師資培訓、教材編寫和教學配套開發等,局方對在香港中學文憑試增設“必修必考”科目的建議有所保留。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