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鼇亞洲論壇咨委、澳門特區政府前經濟財政司司長、博鼇亞洲論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澳門委員會主席梁維特在產業鏈供應鏈新格局分論壇發言(中評社 盧哲攝) |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就全球面臨的新格局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姚洋表示,新的地緣政治變化已是全球面臨的現實,企業多元化多國化的做法是合理的,但同時也需要合理地評估風險。比如需要考量現實中究竟有多少企業把業務遷出了中國,“目前看來,按中國經濟的比例和貿易體量來說,遷出的部分仍是相對較少的。”
姚洋認為,部分製造企業將生產設施外遷至東南亞和南亞地區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地緣政治只是加速了這一進程而已。他說,三十年前中國大陸的發展水平還相對較低的時候,有台灣、香港、澳門、韓國等外來資本湧入,而中國目前已經處於遷出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的水平。“這不見得是件壞事,對中國來說可能反而是件好事,意味著中國的工業已經升級了。”此外,他還指出,這對中國周邊的東盟、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也是利好,他們與中國的製造業將更加緊密地融合,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國的地緣政治狀況。
針對關於中美脫鈎的問題,姚洋表示,或許一些美方勢力想與中國脫鈎,但是非常困難。比如在最有爭議的半導體領域,美國採取了“小院高墻”的策略,意圖通過這種方式將所謂的懲罰性措施限制在很小的範圍內。另一方面,從數據來看,中美貿易已經恢復到了貿易戰之前的程度,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已達到史上第二高的水平,中國的出口結構、中國從美國的進口結構也未有實質性的變化。
“由於中國市場的巨大規模和完整的產業鏈,我堅信,對高端行業來說完全離開中國幾乎是不可能的。”他指出,經過過去十年的發展,蘋果手機生產主要來自中國和韓國,即使其將部分生產設施遷至印度或周邊國家,仍有部分中間部件需要從中國進口,這也會驅動中國的產業升級。
“但是如我所說,變化也是自然的。”他表示,如果將亞洲看作一個整體的話,其實什麼也沒有變,中國只不過將一部分出口轉移到了東南亞,再由東南亞出口到美國。也就是說,中國不是直接向美國出口,而是通過周邊國家向美國出口,世界的製造業依然流向這一區域。“遊戲發生了變化,但是本質仍然沒有變,中國仍然是世界的生產中心。”這意味著,中國的出口增長仍然強勁,而美國企業必須承擔更高的成本。
“我不認為在未來的十到二十年中國會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中國將仍然是最主要的世界製造業樞紐。”姚洋說,也許未來美國在脫鈎方面的努力將加速東南亞工業化,“這可能與他們最初的想法事與願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