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彭慶恩(中評社 束沐攝) |
中評社上海5月16日電(記者 束沐 海涵 李子寧)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彭慶恩日前在“紀念汪辜會談三十周年學術研討會”上表示,“汪辜會談”有四點深刻啟示,一是一個中國,二是平等協商,三是其同存異,四是善於包容。其中,最根本的是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事實一再證明,“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基礎和台海和平穩定的定海神針。
彭慶恩表示,30年前的“汪辜會談”舉世矚目,樹立了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兩岸平等協商的典範。我有四點感觸最深的啟示:第一,一個中國。海協會和台灣海基會達成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為“汪辜會談”創造了根本的前提條件。沒有“九二共識”就沒有“汪辜會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共同謀求國家統一,是當時兩岸雙方的共同立場,這見之於台灣方面的“國統綱領”“八一結論”,也呈現在海基會所提的“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表述方案之中。
彭慶恩續指,“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是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由此明確界定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奠定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基礎。正是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2005年之後,國共兩黨進行了黨間交往,並在2008年之後,兩岸雙方共同努力開辟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局面。事實一再證明,“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基礎和台海和平穩定的定海神針。
第二是平等協商。從1978年大陸確立和平統一的方針之後,與台灣方面進行談判的方式也經過了進一步的調整。1979年《告台灣同胞書》提出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台灣當局之間的商談;1981年“葉九條”建議舉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對等談判;1990年提出了在國共談判中可以吸收兩岸其他政黨、團體等人士參加;海基會和海協會先後成立後,接受兩岸雙方授權,成為兩岸進行制度化接觸商談的渠道,解決了兩岸平等協商方式問題,也為日後雙方兩岸事務主管機構建立聯繫溝通機制和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晤提供了借鑒。“汪辜會談”的成果證明,只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兩岸就能夠找到平等協商的辦法,就能夠化解分歧,解決問題,共創互利雙贏,把中華民族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是求同存異。在日後的兩岸關係,特別是兩岸協商中,求同存異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並且上升為聚同化異,產生了許多成果,增進了兩岸同胞福祉。
四是善於包容。回顧兩岸30年前的協商,既有雙方談判桌上的你來我往,也處處展現兩岸一家人的善意。這種善意包容反映的是同胞間的相互理解,是解決兩岸交往中衍生的問題、造福兩岸同胞的共同初心,是存在於雙方內心深處割舍不斷的民族心中國情,體現的是共同奮鬥、振興中華的良好願望。正是有了這種善意誠意,雙方儘管各有立場,但都努力化解分歧,盡可能尋求交集,而不是擴大分歧、製造更多的問題。“汪辜會談”之後的30年中,我們都有共同的感受,只要秉持善意和誠意,兩岸溝通協商往往能克服困難,甚至取得超出預期的成果,否則就將步履維艱、坎坷蹉跎,終至一事無成。
彭慶恩說,以上四個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最根本的是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30年來的兩岸關係反復以事實說明這些道理,堅持“九二共識”,贊成一個中國原則,兩岸關係就能改善發展,台灣同胞就能受益。否定“九二共識”、背離一個中國原則,兩岸關係就會緊張動蕩,台灣同胞利益就會受損。否定“九二共識”、走“台獨”邪路,依靠外部勢力支持不斷謀“獨”挑釁,危害兩岸同胞根本利益,違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大勢終將無路可走,“台獨”分子也將因其分裂國家成為歷史的罪人。
此次研討會由全國台灣研究會、上海東亞研究所、旺報(旺中媒體集團)共同主辦,由上海海峽兩岸研究會、上海市台灣研究會聯辦,支持單位為上海太平洋國際戰略研究所。這是疫後兩岸交流逐步恢復以來,由兩岸相關機構共同舉辦的、規模最大的線下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活動。中評社就此次在上海舉行的“紀念汪辜會談三十周年學術研討會”的專家學者表述的觀點作全面深入的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