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評社港澳部副主任盧哲(中評社 袁曉麥攝) |
中評社香港6月30日電(記者 王小垣)第十五屆中評青年論壇6月19日上午在香港總部舉行,中評社港澳部副主任盧哲談了對香港青年國家觀的觀察和思考。盧哲表示,在香港從“由亂入治”進入“由治及興”的新階段,為青年培養塑造正確、健康的國家觀,勢在必行。培養香港青年的國家觀,要根植“祖國”的概念。一是從情感連結上,講透香港與國家發展的歷史淵源和未來走向;二是從地理聯繫上,香港青年要瞭解地大物博的國家與香港作為其中一份子的有形概念;三是從法理上,理解並認同國家的政治體制,明確“一國兩制”的意義。
盧哲在發言中說,香港青年的國家觀,在香港回歸近27年後的今天仍然值得關注,不可否認是因為其至今較為薄弱的現狀——這在2019年“修例風波”的矛盾頂峰中尤其顯現。盧哲說,我們現在談的香港青年的“國家觀”,可以理解為祖國意識、國家認同、身份歸屬感。由於歷史原因,香港青年的國家觀念並未能系統建立,因此在香港從“由亂入治”進入“由治及興”的新階段,為青年培養塑造正確、健康的國家觀,勢在必行。
盧哲表示,國家觀,是對自己國家政治上的制度理解與歸屬;感情上的歷史文化的認同。香港青年國家觀念的缺失,有其歷史原由。香港在1997年之前受到英國殖民統治,造成了香港人法理概念中“香港”與“中國”的疏離,香港社會“政治和民族主義的真空”,對中國的完整歷史認知與政治認同是缺失的。1997年香港回歸之後,並未完成系統的“去殖民化”過程,尤其是對國民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並未重視。在反對派劫持和外部勢力干預滲透下,中學教育裡的中國歷史、香港與內地聯繫元素一直消減,長期存在歧視和污名化國家概念與國民教育的情況。學生沒有受過客觀的歷史教育,不止與內地有物理上的阻隔,更有認知上的缺口。因此,近代史以來的香港,由於其殖民歷史和“去殖民化”的不足,缺乏國家建構的意識、能力與體驗,香港人對於“國家”的理解及政治認同存在缺失和誤導。這直接的後果就是香港青年沒有“國家”的概念,缺乏國家觀,無法從歷史文化或政治體制上理解和認同中國及其發展現狀。
盧哲談到,香港青年國家觀缺失的矛盾爆發點顯現於2019年“修例風波”當中。而即使在國安法實施之後,“一國兩制”實踐中香港青年的國家認同的薄弱性仍顯而易見。還必須看到,部分青年行為折射出他們不僅“國家觀”缺失,法律意識也淡薄。很多青年並不清楚主權是國家的底線,國安是國家的紅線,甚至也不清楚分裂國家和暴力有刑罰後果。可以說,部分青年對物理形態的“國家”、意識形態的“國家”、法理形態的“國家”都是沒有概念的。“因此,正如許多學者所呼籲,香港教育改革及香港青年心理文化的重建刻不容緩,青年國民教育與人心回歸工作必須重視。”
盧哲認為,培養香港青年的國家觀,要根植“祖國”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