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公園公佈的盈盈生產鏡頭 |
第三,廣泛探討大熊貓如何能帶動香港的旅遊業及經濟。實際上,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7月1日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七周年酒會上宣布中央將再向香港送贈一對大熊貓之後,香港社會就開始了如何打造“大熊貓經濟”的討論。
近年來,內地不少城市及外國多地都成功打造了“熊貓網紅”,例如大熊貓花花、萌蘭、韓國出生的大熊貓“福寶”等等,都在全球擁有大量粉絲,門票和周邊商品收入可觀,發展出大熊貓經濟。
因此,隨著新增贈港大熊貓與新生大熊貓的“喜上加喜”,香港社會紛紛討論,認為大熊貓寶寶為香港社會增添喜悅氣氛,應考慮為正在復甦的旅遊業注入新動力。當局宜把握大熊貓熱潮所帶來的機遇,積極推動一條以大熊貓為核心產業鏈的熊貓經濟,參考內地和外國動物園的經驗,吸引網民流量,打造明星熊貓,為本港旅遊業帶來新亮點,吸引更多旅客來港。
筆者認為,香港社會對於大熊貓的關注和討論都出自真愛。大熊貓在香港誕下第二代,本身也具有重要的情感意義。正如很多場合官方、媒體所說,贈港大熊貓在香港“扎根”早已遠遠超過七年,法律上早就成為“永久居民”,市民對於大熊貓的感情也更加深厚。因此筆者想要強調的是,無論是一如原計劃發展熊貓經濟,還是從更大流量方面做大熊貓文化,更重要和最值得關注的,是重視大熊貓作為“情感紐帶”、“情感鏈接”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