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23日電/據大公報報導,發展才是硬道理!沙頭角被列為邊境禁區大半世紀,長期被邊緣化,經濟嚴重落後,淪為邊城。《大公報》昨日刊出沙頭角系列報導,為居民及持份者發出要求開放、發展的呼聲,引發強烈回響,社會各界紛紛表示,北都發展不能忘了沙頭角,期待《大公報》深入跟進,發揮傳媒積極作用。
有80、90後年輕居民感嘆:“我們已被邊緣化了幾十年,真是不想再這樣繼續下去了”,期望政府加快推進發展,同時做好交通和配套設施,開放、發展兩不誤,共創雙贏。
沙頭角開放、發展勢在必行,自大公報昨日刊出沙頭角禁區淪為邊城數十年的落後境況後,引起沙頭角居民強烈回應,不少居民表現既興奮又擔心。有居民表示支持開放發展沙頭角,但政府要做好交通配套等安排,讓居民融入和適應開放後的生活變化。
“多謝大公報的報導,呢度幾十年來,一直都被邊緣化,無任何產業,是零就業機會。”在沙頭角土生土長的90後居民李先生對大公報記者感嘆道,這種冰封的狀態,令居民長期要被迫披星戴月乘車來往市區工作,非常辛苦。他支持政府明年開放每日一千個名額來禁區旅遊,“可以讓更多市民增加對沙頭角的認識,是好事。”他希望大公報可以深入報導,繼續為禁區居民發聲呐喊,加快發展和完善交通和社區設施。
難忘趕上學苦況 出九龍耗兩小時
李先生坦言自小在沙頭角長大,由幼稚園至小學都在沙頭角,中學轉往粉嶺讀書。至今難忘當年每日大清早趕車返學、放學的苦況。畢業後,幸好可以在父親開設的茶餐廳做侍應和送外賣,不用像其他居民為了謀生遠離家人,又或每日來回市區奔波勞碌。“這裡的居民好多都要返出去九龍甚至港島返工,不少人每天早上6時許,已在小巴站和巴士站排隊等車,排大隊了。到6點半,巴士站已停滿車,車上亦滿座,接送居民同學生出到九龍都兩個多小時了,每日幾個小時來回,真是苦不堪言!”
李先生指沙頭角曾經興旺過,但長期被政府忽視和邊緣化,造成現在的境況。他期望開放和發展,可以為沙頭角居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不過,由於禁區長期封閉,配套不足,難以應付開放後人多車多帶來的龐大壓力,他希望政府先做好交通等配套,如擴闊沙頭角公路、重建市政街市和停車場,增加泊車位,加建專門停泊旅遊巴的停車場。他希望北都未來發展,多建商廈,有更多產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那樣居民就不用每天往返九龍和港島。
現年34歲的沙頭角擔水坑村居民溫先生表示,自小在禁區長大,十分支持開放和發展沙頭角,相信能令居民的生活質素有所提升。不過,他建議先完善區內交通配套,以免激化區內的居民矛盾。重建新口岸時,可增加停車場以提供更多的泊位,方便駕車人士,避免出現違例亂泊,影響居民。
做好交通配套 增泊位助旅遊
此外,為紓緩開放後增加的人流,溫先生建議開設由沙頭角經龍山隧道往大埔或沙田的巴士線,減輕沙頭角公路壓力,“因為現時的皇后山、香園圍的車都經沙頭角公路,經常塞車塞到飛起。”此外,由於不少居民擔心全面開放後,會有大量市民和車輛湧入,擾亂平靜的生活,希望政府為屋邨增加閘門和保安員。
另一名青年居民曹先生亦支持開放禁區,相信有助刺激當區經濟,但現時交通不便,一旦有大量市民湧入將造成更大壓力。現時禁區內居民往返市區工作,或小朋友到上水粉嶺或大埔返學,要在早上六時許出門,先坐巴士再轉火車,兜兜轉轉,車程近兩個小時,非常不方便,如果交通配套跟不上,會對居民影響好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