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的民生觀建立在對現有資本主義的批判上,他認為西方資本主義帶來的是貧富不均與政治壟斷,資本家與政客結合,在政治經濟上壓迫一般人民,幾乎無所不能。孫中山也批評西方的自由經濟理論,他認為,這種弱肉強食的自由經濟理論,看似理想,但處於弱勢的工人階級是不可能致富的。
孫中山對純蘇聯的共產主義也提出批評,他認為,列寧革命以後,蘇聯實施的是國家資本主義,而非共產主義。孫中山的民生觀,是以民生史觀取代唯物史觀,以合作取代階級鬥爭。孫中山引用中華民族傳統的“民本思想”,以民生主義來豐富社會主義,他主張,民生主義是以追求生活幸福為意義,以“養民”為目的,以“均富”為原則,以“和平”為方法,以“大同社會”為理想。
在民生觀的發展方面,孫中山認為“外國患不均,中國患貧”,因此,他主張要推動土地改革,包括實施耕者有其田、平均地權、漲價歸公。孫中山在面對資本問題時,他主張要節制私人資本、發達國家資本、利用外國資本。孫中山主張要保障食衣住行育樂的民生基礎建設。孫中山更主張,為了強國富民,必須推動實業計劃。
孫中山最喜歡給友人提的字就是“天下為公”與“博愛”,這也反映出他思想的最終訴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