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24日電/工業化是推進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和關鍵動力,貫穿在現代化全過程各領域各環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牢牢扭住新型工業化這個“牛鼻子”,持續提升工業現代化水平。
經濟參考報發表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杜國功文章表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助力中國式現代化,要深刻理解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特徵要求,準確把握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點方面,匯聚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強大合力,以新擔當新作為開創中國工業發展新局面。
深刻理解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特徵要求
文章認為,工業化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助力中國式現代化,首先要深刻分析把握國內外形勢變化和中國新型工業化的階段性特徵,這也是新型工業化縱深推進的總體要求。
一是回應時代性變革性的挑戰考驗。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成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國發展進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的時期。世界經濟仍在復甦乏力中徘徊,主要發達國家加速先進製造業回流,諸多新興經濟體加速工業化進程,使得中國工業化發展面臨嚴峻局面。如何確保外部環境變化之下統籌發展和安全,如何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掉鏈,如何確保極端情景下國民經濟循環暢通,如何確保發展主動權掌控在自己手中,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必須要做出回答的系列重大時代課題。
二是承載基礎性戰略性的支撐作用。工業化是推進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和關鍵動力,貫穿在現代化全過程各領域各環節。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基本都是依靠強大的製造業和實體經濟而邁進現代化強國行列。工業化的廣度和深度深刻影響著現代化的速度和程度,加快新型工業化步伐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具有戰略意義和深遠影響。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牢牢扭住新型工業化這個“牛鼻子”,持續提升工業現代化水平,不斷夯實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物質基礎和產業基礎。
三是遵循規律性特殊性的發展要求。推進新型工業化過程中,既要看到世界各國工業化發展歷程和中國工業化探索實踐已表明,以科技進步為先導、以市場化為動力、以企業為主體、以工業化與城鎮化互促為抓手是普遍規律、基本遵循、共性要求,推進新型工業化始終不能忽視、偏離或捨棄;更要看到,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現代化道路,是由其歷史傳統、社會制度、發展條件、外部環境等諸多因素決定的。當前中國工業化正處在約束條件由寬到嚴的特殊階段、發展目標由大變強的重要關口、發展要求由量到質的關鍵節點,新型工業化必須立足國情實際和現階段特點,堅持工業化普遍規律與國情特點緊密結合,把高質量發展要求貫穿全過程,全面整體系統加以推進落實。
科學把握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點方面
文章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要在適應時代要求和形勢變化準確把握特徵要求的基礎上,明確時間表、任務書、路線圖,推動新型工業化不斷取得更大突破更好成效。
一是聚焦科技創新引領帶動,著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體系。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確保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是新型工業化的前提條件和客觀要求,也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任務。要強化需求導向和場景牽引,發揮龍頭企業作用,構建產學研用高效協同、上下游緊密合作的創新聯合體。要針對中國材料、工藝等產業基礎領域長期積累不足,基礎零部件、基礎元器件、基礎工藝、基礎材料等短板問題,梳理明確製造業重點產業鏈堵點斷點卡點,集中力量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標誌性重大技術裝備突破和推進實施產業基礎再造,支持產品在應用端不斷完善迭代升級,真正實現“三個”提升,即提升產業創新能力,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要針對中國戰略性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較高、缺乏定價權、話語權不足,加快國內增儲上產和產供儲銷體系建設,深化與資源型國家投資經貿合作,積極參與完善全球礦業治理機制,進一步用足用好全球資源,保障工業和經濟社會發展長期需要。
二是聚焦新老並舉優化升級,著力完善定位清晰、特色鮮明的產業結構。要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傳統產業占整體工業比重超過80%,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不能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加大製造業企業技術改造資金支持力度,落實技術改造投資稅收優惠和專項再貸款政策,完善企業技改標準要求,加強有關法規制度建設,積極推動設備更新、工藝升級、數字賦能、管理創新。大力發展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知識產權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引導和支持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促進現代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相融共生、互促共進,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撐,實現傳統產業煥發生機活力,持續鞏固產業體系完整性獨特優勢。要大力培育新產業新賽道。目前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還不高,未來發展空間和潛力十分巨大。既要繼續促進信息通信、新能源汽車、光伏等優勢產業強鏈延鏈補鏈,還要前瞻性布局未來產業,培育更多能夠引領產業升級、搶占全球產業競爭制高點的新興支柱產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集群式、融合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