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廣州調研:台胞在大陸社會融入現狀、啓示與對策
http://www.CRNTT.com   2024-01-31 15:01:52


廣州作為中國改革開放最早的中心城市,吸納了大量台胞到此生活、學習、工作。
表1:台胞在大陸社會融入狀況指標體系
  中評社╱題:“廣州調研:台胞在大陸社會融入現狀、啓示與對策” 作者:“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廣州大學課題組

  【摘要】本研究基於“經濟融入”“生活融入”“文化融入”“心理融入”四個維度,選擇台胞最早來大陸發展的廣州地區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發現:一是台胞對大陸的社會融入程度非常高,願意扎根於大陸發展,表明大陸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斷發展和進步,有效吸引了台胞的主動融入,但其背後的動機仍然主要處在工具性的需要層面,可稱為一群“實用主義的住客”;二是台胞在大陸社會融入的過程,呈現“從經濟到身份”的線性發展模式,還未達到心靈契合的程度。為促進台胞更好地融入大陸社會發展,本研究建議:首先,應在頂層設計上將促進台胞社會經濟融合作為促進國家統一、加強心靈契合和培養兩岸統一人才的重要策略予以重視,完善和細化惠台政策,擴大台胞工作和參政議政的渠道;其次,建設一個權威台胞服務信息平台,提供豐富的台胞就學、就業、創業、投資的完整、準確的信息;其三,建立台胞服務中心,拓展台胞在大陸的正規人際關係網絡,降低他們嵌入到在地社會的門檻;其四,針對不同台胞群體,建構多層次的社會融入推動機制;其五,以點帶面,著力塑造台胞對所居住城市、所在文化、經濟區域(如廣府文化圈、粵港澳大灣區)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進而潛移默化地提升國族認同。

  一、台胞在大陸社會融入研究的重要意義

  “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應該是兩岸人民在聯合國框架中“一個中國”基礎上謀求國家統一過程中的雙向融入,不斷打破不相適應、不能對接的制度藩籬和心理距離,積極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真正達成心靈契合,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鑒於兩岸關係的現實,這種融合更多體現在大陸為主引導台胞對大陸經濟社會的融入。“31條惠台措施”等是幫助台胞在大陸更好地發展的政策,需要瞭解在陸台胞群體能否融入在大陸的生活?這些政策在幫助其社會融入的效益如何?台胞的社會融入是否有效提高其國族認同?是否為促進國家統一的有效途徑?是否幫助台胞成長為促進兩岸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的依賴力量?還存在什麼問題?在哪些方面需要改進?……這些都亟需實證研究予以全面而準確的研判,作為提高現行對台政策效益、進一步促進國家統一相關政策改進提供建設性的依據。

  廣州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最早的中心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居大陸前列,也是大陸吸納了大量台胞到此生活、學習、工作的最早地區。與福建等地持續獲得中央吸納台胞的專門項目和專項經費的特殊支持不同,廣州是放在自身發展框架下開展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具體工作,因而研究在穗台胞的社會融入基本狀況,具有更強的指標意義與現實推廣價值。

  二、兩岸社會融合指標體系框架

  (一)社會融合問題的提出

  台胞在大陸的社會融入問題與眾不同。一方面,在一中框架下,台胞移居大陸是在一個中國境內的遷移,他們在大陸的升學、就業、創業、發展問題都與“公民權利”緊密相關;另一方面,由於兩岸當前特殊的形勢,以及兩岸在政治、經濟、文化的制度和價值取向等方面的現實差異,使得台胞、尤其是台灣青年在大陸同樣會遇到跟海外華人相似的“社會文化衝擊”和“融入困難”。因此,台胞在大陸的社會融入問題更為複雜。現有研究主要聚焦於台灣青年的身份認同問題,而鮮有學者對台胞在大陸的社會融入這一複雜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導致我們對於台胞在大陸的社會融入整體狀況把握不夠全面和準確,這為本研究的開展留下了空間。

  (二)概念界定

  兩岸恢復民間交流交往以來,為了給予台胞更多優惠和照顧並促進改革開放,大陸對台胞進行經濟行為比照外資、社會行為比照外籍人士的優惠政策,使得台資企業在大陸發展迅猛,為大陸改革開放做出了積極貢獻,也有效分享了大陸發展紅利,但這種特殊性和差異性管理,客觀上也強化了“內外之別”,不利於其融入大陸經濟社會發展體系、增強對大陸發展的理解和認同。

  對於什麼是“社會融合”、“社會融入”,一直為社會學家、心理學家、政策分析家和政策制定者們所關注,但至今國內外均沒有統一的定義。社會融合與社會分裂是互逆的過程,前者是凝聚的過程,後者是分散的過程①。2003年歐盟提出的定義被最多學者和組織接受:社會融合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它確保具有風險和社會排斥的群體能夠獲得必要的機會和資源,通過這些資源和機會,他們能夠全面參與經濟、社會、文化生活和享受正常的生活,以及在他們居住的社會認為應該享受的正常社會福利②。其社會融合指標領域包括勞動力市場、家庭團聚、長期居住、政治參與、入籍、反歧視。

  大陸開始借鑒歐盟的社會融合維度指標,逐漸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流動人口社會融合指標體系③。大陸人口研究學者多採用“社會融入”概念,強調“融入”是流動人口對流入地主流社會體系在經濟、行為、文化和觀念上的融入④。

  從以上的不同理解可以看出,社會融合是一個內容涵蓋豐富的複雜概念。綜言之,本研究認為“兩岸社會融合”指的是在一個中國框架下兩岸同胞公平享有、參與並能夠正面認同兩岸所在城市生活的狀態。兩岸社會融合,包括台胞在大陸的社會融合,就是台胞公平享有、參與並能夠正面認同大陸所在城市生活的狀態。相對而言,也存在大陸同胞在一個中國框架下公平享有、參與並能夠正面認同台灣地區所在城市生活的狀態,如兩岸婚姻家庭和陸生赴台等也存在社會融合問題。在現有對兩岸社會融合的理論研究上,存在兩岸研究視角差異,大陸地區研究者一般主張通過增強社會同質性培養凝聚力的“同化論”,台灣地區研究者多主張通過異質性並存實現降低和消除社會對立的“多元論”。

  鑒於當前兩岸局勢,以大陸主導積極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更多地探討台胞在大陸的社會融合問題,本研究採用“社會融入”這一概念,強調作為流動人口的台胞對大陸流入地的主流社會體系的“融入”,包括在經濟、行為、文化和觀念上等方面的融入。無論如何,在國家統一過程及統一之後,兩岸同胞在兩個地區基於一中原則的兩岸社會融合問題必然更會凸顯,以大陸台胞的社會融入實證研究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的指標框架的建構並作持續跟進,對分析兩岸經濟社會可持續的融合發展、夯實民心融合基礎、加快國家統一進程等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三)指標建構

  鑒於一中框架下兩岸交流的人數不斷增加、形式不斷拓展的實際情況,兩岸社會融合的維度指標問題日益受到重視。借鑒國際公認的歐盟分析框架和現實需求,結合其他社會融合理論,本團隊在前期研究中提出兩岸社會融合的維度指標應包括客觀維度上提供的便利性、參與政策,也包括主觀維度的個人心理認同和歸屬感,涵蓋經濟融合、身份融合、家庭融合、居住融合、文化融合、政治融合、心靈融合七個維度⑤。經過前期4位台胞的訪談和3輪專家討論,為便於深入瞭解台胞對所在地的社會認同以及問卷設計與統計簡便,本次調研採用在陸台胞在移居地“社會融入”這一概念,並將以上維度合併精簡為以下四個維度的內容:經濟融入、生活融入、文化融入與心理融入。

  1.指標涵義

  (1)經濟融入:指台胞在大陸就學、就業、創業、發展的機會獲得與個人價值實現的狀況。本研究通過三個權重相同的指標對這一維度進行測量,這三個指標分別是:發展觀感、就學/就業機會、未來期望。

  (2)生活融入:指台胞在大陸居住城市中人際交往、生活資訊、社區活動等方面的瞭解和參與程度。這一維度由三個權重相等的指標構成:日常習慣、人際交往、社會/政治參與。

  (3)文化融入:指台胞對在陸居住城市的語言、風土人情、社會理念與社會規則等方面的接受程度。該維度由六個權重相等的指標構成。這六個指標分別是:對語言、服飾、飲食、價值觀、節日風俗、社會規則的接受程度。

  (4)心理融入:指台胞對所在大陸居住地的心理歸屬感。本研究從四個指標入手,對“心理融入”進行測量:遷居當地的意願、對當地的認同感、對當地的關心程度、對後代扎根在地的期望。以上四個指標權重相等。

  2.指標框架

  綜上所述,本研究在前期理論研究基礎上,結合團隊成員前期實證調研的經驗⑥,確定了台胞在大陸社會融入狀況的指標體系由四個維度、共十六個指標構成(見表1)。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