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3日電/2018年2月,大陸發布《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涵蓋產業、財稅、用地、金融、就業、教育、文化、醫療、影視等多個領域,核心是加快給予台資企業和台灣同胞“同等待遇”。這些惠台利民政策措施,拓展了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增進了兩岸同胞親情福祉,為兩岸關係融合發展增添強勁內在動力。
中國網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王治國文章分析,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大陸惠台利民政策措施日益系統化。自“31條措施”發布後,大陸又相繼出台了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26條措施”,應對疫情統籌做好支持台資企業發展和推進台資項目有關工作的“11條措施”,支持台灣同胞台資企業在大陸農業林業領域發展的“農林22條措施”等一系列惠及台灣同胞的政策措施。這些政策措施涉及的範圍不斷擴大,內容日益豐富且相互補充,再加上各地區各部門又結合各自特點特色加快落實落細相關工作,使大陸惠台利民政策措施體系更加完善,且仍在持續豐富發展中。
二是台企台胞在大陸的發展更加便利和廣闊。5年來,在“31條措施”以及其他惠台利民政策措施的共同推動下,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工作、生活越來越方便,享受同等待遇的領域和範圍不斷擴大。主要包括:在台企發展方面,台企同等參評智能製造、綠色製造等重要項目;在農業林業領域方面,台胞台企參與大陸鄉村振興戰略不斷取得新進展;在金融方面,符合條件的台企順利在A股上市,台胞台商享受到更多元高效的金融服務;在重點區域方面,涉台經濟園區得到更多支持和賦能;在台胞參評榮譽獎項和職業資格考試方面,台灣同胞得到更多的參與感、獲得感和融入感;在文化領域,台灣同胞積極加入大陸各類文化團體,參評文化獎項,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現在,越來越多的台灣企業和台灣同胞在大陸找到了發展舞台。
三是鞏固強化了台灣社會“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的主流民意。兩岸關係發展的內在動力在民間,其中基層民眾和青年群體已經成為兩岸交流的主力軍,厚植兩岸關係融合發展的社會基礎和前進動力。5年來,在大陸惠台利民政策措施的有力推動下,兩岸民間交流交往的態勢持續深化。儘管受到新冠疫情因素和民進黨當局設置政治障礙的影響,但兩岸各界仍克服困難,每年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了近千場交流活動。
兩岸“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台灣21世紀基金會2月17日公布的最新民調顯示,49.8%的台灣民眾認為應加強和大陸的經貿往來,其中,30歲以下的世代有61%的希望增加與大陸經貿往來,為各世代之首。這顯示台灣年輕世代越來越將大陸視為機會。
文章指出,兩岸融合發展是通向和平統一的重要途徑,是造福兩岸同胞的康莊大道。5年來的實踐再次證明,大陸持續有效推動惠台利民政策措施是兩岸關係持續融合發展的重要保障。當前,大陸已經踏上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在新征程上,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和“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這也是推動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的內在要求。
文章認為,鑒於兩岸之間仍有很多領域有待深化合作,這意味著大陸未來將繼續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不斷出台和完善保障台灣同胞福祉和在大陸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繼續“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這將為台灣同胞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和實實在在的好處。
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兩岸融合發展將不斷深化,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不斷擴展,台灣同胞將有機會分享更多發展機遇,進一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等重大工程,進一步融入新發展格局,參與高質量發展,進而強化其在國家現代化發展和民族偉大復興中的作用和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