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英文政府教育政策總體檢記者會。(中評社 俞敦平攝) |
中評社台北12月4日電(記者 俞敦平)“蔡英文政府教育政策總體檢”記者會4日下午舉行,與會的教育專家和學者們抨擊蔡英文政府訂定的108課綱的歷史教育有著去中國化的危機,並把歷史教育當成推動“台獨”的工具。
由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主辦、史記文化出版社協辦的“蔡英文政府教育政策總體檢”記者會4日下午於“立法院”召開,由台師大東亞系教授潘朝陽、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兼任教授王明燦、北一女中退休老師段心儀、北一女老師區桂芝和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出席,一同探討蔡政府去中國化的歷史教育下對台灣學子的影響。原本也預計要出席的國民黨“立委”吳怡玎則是因為將代表國民黨團成為台灣“立法院”代表團的一員,搭乘今晚的飛機前往杜拜參加2023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 28)而未能出席。
吳昆財指出,蔡政府的去中國化歷史教育,破壞了台灣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與國族認同,並影響了學生對國家的生命共同體的感受。文中指出,2019年歷史教科書的主題式課綱,不利於學生對中國史的理解,也對其他東亞國家的歷史缺乏深入探討。此外,文中也批評台灣史的教學內容雷同,文史不分家的說法未能落實,公民教育過於強調個人權利,忽視中華傳統的道德倫理,以及物理與化學的課程簡易化,都導致了學生的素質下滑,令人憂心。
潘朝陽指出,去中國化的歷史教育,是“台獨”運動試圖創造一個獨立於中國的台灣民族認同的方式。它以史明和王育德的著作為理論依據,在課本中建立了一個以台灣為中心,中國為邊緣的台灣史觀。它肯定了外國殖民者,尤其是日本,對台灣的貢獻和影響,並強調了台灣與中國的不同和對立。它從李登輝政權開始實施,陳水扁政權加強推動,蔡英文政權最終將中國史從教育體系中完全去除。“中國”在“台獨”的歷史教育中被刪除和忽視。
王明燦認為,台灣的主流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延續,並以時事、媒體報導、歷史人物等例子說明。他指出,中國歷史人物是台灣人自小熟悉的人物,如姜子牙、關羽、孔明等,但正史與民間傳說有所差異,他希望同學能瞭解自己所認知的歷史人物的源頭。他表示,刻意去中國化是拋棄自己的原生文化和根本,是不可取的。
段心儀認為,蔡政府利用權力控制知識和話語權,創造出符合他們利益的“新台灣史”,忽視了台灣與中國的深厚歷史和文化關係,也無視了中國的崛起和影響力。她以名作家吳淡如的一個故事為例,揭露了台灣學生對中國史的無知和錯誤,並批評了108課綱將中國史簡化和虛無化的做法,認為這樣的歷史教育會剝奪台灣青年的認知、價值觀、知識和能力,危及他們的競爭力、和平和未來。她呼籲要正視台灣與中國的真實關係,並保護台灣青年的權益。
區桂芝痛評20多年來的教改,認為它是在去中國化的幽靈原則指導下,讓各級學校、老師、學生走向沒有光的教育深淵。她指出,教改讓老師們失去了尊師重道的校園倫理和管教的權柄,讓孩子們失去了紮實的基礎教育和合宜的生活教育。她痛批108課綱,認為它強調核心素養和適性揚才,但實際上削減了基礎學科的時間和內容,增加了多元和彈性的課程,造成學生的學習困難和壓力。她認為,教改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反而讓學生、老師和教育都處於三輸的局面。她呼籲,教改應該回歸教育的本質,重視基礎學科的教學,尊重老師和學生的權益,培養學生的全人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