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華文明視域下鑄牢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建設
http://www.CRNTT.com   2024-02-11 00:08:58


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命運與共
  中評社╱題:中華文明視域下鑄牢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建設 作者:黃清賢(台灣),南開大學台灣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國民黨原主席特別顧問兼大陸部主任

  【摘要】兩岸同胞是同根同源、同文同種的命運共同體,但是近年來的台灣出現了對兩岸認同愈來愈疏離的危機,因此可從兩岸命運共同體切入,探討其主客觀條件及必須性、必然性,尤其在兩岸共有的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觀點下,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實現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政治局學習時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①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衹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起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堅固思想長城,各民族共同維護好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才能有效地抵禦各種極端、分裂思想的滲透顛覆,才能不斷實現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兩岸同胞當然同屬於中華民族,但是近年來面對“倚外謀獨”、“以台制華”的步步進逼,台灣民衆的“台灣人”認同不但遠遠淩駕“中國人”認同,而且還有甩開“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認同之勢,台灣同胞出現了對兩岸認同愈來愈疏離的危機,所以兩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當務之急。

  基本上,兩岸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兩岸命運共同體建設可以經由中華文明的路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進一步推動祖國完全統一事業的發展,因此本文擬從兩岸命運共同體出發,論述其主客觀條件及必須性、必然性,接著論述中華文明的突出性,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兩岸命運共同體建設,邁向兩岸同胞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大道。

  一、命運共同體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2月25日與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會面時指出,大陸和台灣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真誠希望台灣同大陸一道發展,兩岸同胞共同來圓中國夢,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015年3月28日,以“亞洲新未來:邁向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中,雖然習近平與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衹有短暫交談,但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命運共同體,願與台灣同胞一道,加強合作,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同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與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北京的人民大會堂進行會見時也表示,面對新形勢,國共兩黨和兩岸雙方要堅定信心、增進互信,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攜手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歷來是命運與共的。由於兩岸同胞血緣相近、文緣相親、命運與共等基礎,加上經濟聯繫日益密切、關係割捨不斷的當代潮流,主客觀條件造就兩岸成為具有共同命運認知的命運共同體。

  到了2016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上海代表團審議時繼續強調, 將會持續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增進同胞親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靈距離,增強對命運共同體的認知。②

  其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共同命運(Common Fate)是什麼?就是每個人的生存、健康、幸福,取決於整個群體情況。共同命運可能是好事,例如一群人努力建設美好家園;但共同命運也可能是壞事,比如遭受外力威脅。

  依據此觀點,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尤其是兩岸關係現今正處於重要節點,想要呈現具有共同命運的情境,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就必須要進行很大的觀念努力。這種努力需要取決於倡導者和認知社群(Epistemic Community)③, 率先推動共同命運的認知。

  倡導者是指對於某議題或活動發起或提議的人,認知社群是以知識為基礎的專家網絡,他們能清楚表達出複雜問題的因果關係,幫助國家定義出利益,架構集體爭論的議題,提出具體的政策,以及確認出溝通的重點。因此,如果倡導者和認知社群可以更有效推動兩岸共同命運的認知,則兩岸命運共同體將更有機會實現。

  綜上所述,兩岸命運共同體具有主客觀的條件,以及必須性與必然性,因此兩岸學術認知社群可以在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指導之下,倡導這個具有時代性學術價值、應用價值、社會意義的命題,讓兩岸人民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二、中華文明的突出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首先,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這充分證明了中華文明具有自我發展、回應挑戰、開創新局的文化主體性與旺盛生命力。④

  再者,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是革故鼎新、輝光日新的文明,靜水深流與波瀾壯闊交織;連續不是停滯、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創新為支撑的歷史進步過程。

  第三,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長期的大一統傳統,形成了多元一體、團結集中的統一性;“向內凝聚”的統一性追求,是文明連續的前提,也是文明連續的結果。

  第四,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來不用單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化解衝突,凝聚共識;中華文化認同超越地域鄉土、血緣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內部差異極大的廣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認同和維護,就越會綿延不斷。

  第五,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一直傳承的理念,主張以道德秩序構造一個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關係中以他人為重;倡導交通成和,反對隔絕閉塞;倡導共生并進,反對強人從己;倡導保合太和,反對叢林法則。

  這樣的五大突出特性,同樣地展現在兩岸共有的中華文明上,因為大陸文明是在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持續發展,台灣文明則是在中華文明的基礎上開拓發展,所以大陸文明與台灣文明具有一脈相承、綿延不斷、自我發展的連續性;同時,大陸文明與台灣文明革故鼎新、輝光日新,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精神,不斷創造自己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發揮創新性。

  大陸文明與台灣文明更是具有統一性,多元一體、團結集中,決定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大陸文明與台灣文明也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化解衝突、凝聚共識,決定了兩岸的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

  在當前的“九二共識”兩岸共同政治基礎上,大陸文明與台灣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以道德秩序構造一個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關係中,以他人為重,因此兩岸融合發展秉持著親望親好,中國人要幫中國人,對台灣同胞一視同仁,將繼續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和平、和睦、和諧地推進祖國完全統一。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