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士儀。(中評社 俞敦平攝)
|
中評社台北4月28日電(記者 俞敦平)目前台灣已經連續七個月出口亮藍燈,中國國民黨“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趨勢暨數據分析中心副召集人游士儀認為,這反而是一個可以思考的轉機點,台灣目前的出口結構就是過度集中於電子元件,政府應該去思索如何讓我們的產業、出口結構更為平衡,降低面臨產品週期轉變時的變化和風險。
游士儀認為,臺灣出口產品的組成,有5成左右是電子元件等商品。所以很多人一直有在擔心臺灣的出口結構,有可能讓臺灣有荷蘭病,荷蘭病就是當一個“國家”過度集中在某一個特定產業的時候,因為產業蕭條或者是受全球環境變動影響而需求驟減的話,整個“國家”就會出問題。
游士儀表示,過去兩三年的期間,因為疫情的關係,所以全球對於遠距通訊設備的需求大增,所以台灣經濟過去兩三年經濟景氣和出口都是亮紅燈,但在疫情結束之後,全球解封加上美國嚴重的通膨和大量升息,導致消費需求的改變。因為需求的改變,所以對台灣來說至關重要的半導體庫存也增加,在這兩個原因之下,台灣的出口和經濟成長趨緩是必然的。
游士儀認為,雖然目前台灣已經連續七個月出口亮藍燈,但是反而是一個可以思考的轉機點,台灣目前的出口結構就是過度集中於電子元件,當一個“國家”過度集中於某一項產品時,遇到了產品週期的改變需求產生變化時,就會出現整體經濟被劇烈影響的情況。游士儀認為,這是一個好時機,政府應該去思索如何不要讓台灣如此的集中在電子產業,讓我們的產業、出口結構更為平衡,可以降低面臨產品週期轉變時的變化和風險。游士儀舉例說,台灣其實無論是工具機或是一些傳統機械、製造業等可能都可以透過政府的幫助進行轉型升級,分散產業和出口結構單一的風險。
游士儀認為,這種時候,正是我們該好好思考,台灣如此專注在電子產業上的政策。每一個台灣人“出國”可能都跟別人介紹說我們有台積電,但是再想想其他產業,可能就舉不出例子來,這情形連政府也是,但是半導體產業的從業人員其實並沒有那麼多,大部分的台灣人還是從事服務業或是其他類型的製造業,台灣如果要避免經濟受單一的電子產業嚴重影響,只有透過讓其他的產業也能有足夠競爭力,來達成產業和出口結構上的平衡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