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社記者:我們關注到,自然資源部指導沿海各地實施了一批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重大項目,想請問一下能否具體介紹一下情況,以及實施了哪些生態保護修復的措施?謝謝。
孫書賢:感謝您的關注。“十三五”以來,我們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手段,組織實施了一批重大項目,目前已經推動了175個落地見效。我想結合幾個具體例子來回答您的問題。
一是“硬質海堤”破壞海岸線生態功能的問題。我們採取了海堤生態化改造措施,充分發揮生態系統減災功能,提高海岸帶韌性。再一個例子是人工構築物、外來物種入侵造成濱海濕地退化的問題。我們採取退圍還海、拆除人工構築物,在清除外來入侵物種後,及時在外來物種生存區域種植紅樹林、鹽沼植被以及海草,來恢復濱海濕地的生態功能。當然,生態修復措施還包括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修復,珍稀瀕危物種保護與救助,以及海堤開口改造、海灣清淤整治等工程性措施,總體是因地因時制宜、分區分類施策。
目前,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已經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效減輕了區域生態退化壓力,明顯改善了海洋生態系統的質量,增強了生態系統的連通性、穩定性和完整性。這裡也可以跟大家共享兩個例子,一個是福建廈門,從1988年起,廈門市以筼簹湖綜合治理為引領,漸次開展了西海域、五緣灣、環東海域、杏林灣、馬鑾灣等灣區綜合治理工程,通過陸海統籌、河海聯動實現系統治理,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廈門實踐”生動畫卷。前段時間,很多媒體都去現場考察過,相信大家都深有感受。
另外,廣西北海通過實施“藍色海灣”整治項目,基本遏制了海域環境質量下降、濱海濕地退化問題,連通了銀灘岸線,紅樹林面積穩中有升,產生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