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入口的丁龍肖像。
(圖:人民日報海外版) |
中評社北京7月24日電/據人民日報海外版消息,1901年的紐約,一位名叫丁龍的華工以個人血汗積蓄捐款,促成美國名校哥倫比亞大學創設了美國第一個漢學講座教席,並推動該校成立了漢學系,成為早期傳播中華文化之陣地。
是什麼讓一名普通華工,在美國《排華法案》甚囂塵上的時代,能有搭建文化橋梁、讓西方瞭解中國的遠見,能做出諸多達官鴻儒都難以企及的貢獻?
百餘年來探詢答案者不絕。20世紀的頭10年,“丁龍現象”引發美國媒體好奇,林林總總的解讀和報導不斷見諸報端;二戰勝利前後,在蔣夢麟、董顯光、胡適等留美名人推動下,學界開啟對丁龍形象的建構;21世紀的今天,一批批中外研究者追根溯源,循著史料的蛛絲馬跡,叩問往昔風雨。
丁龍是誰?他的故事蘊藏著怎樣的精神與啟迪?
近日,在廣東江門五邑大學舉辦的“國際移民與僑鄉研究——丁龍及其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南開大學、暨南大學、上海大學、五邑大學等高校、院所的50多位海內外專家學者,分享研究成果,共話丁龍事件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
誰是丁龍
普通華工/捐出大半生積蓄/“成為學習研究中國的地方”
在美國高校漢學研究院系的創辦者中,名人大家屢見不鮮,唯有丁龍是一名普通華工,唯有哥倫比亞大學(簡稱“哥大”)的漢學講座教席以中國人名字冠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