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民黨籍“立法院長”韓國瑜。(中評社 資料照) |
中評社台北5月28日電(記者 楊騰凱)“立法院”近期審議相關改革法案,民進黨屢屢號召群眾上街包圍“立院”。對於民進黨當家執政還鬧事,焦點之一便是把中國國民黨籍“立法院長”韓國瑜抹成應該被改革的當權者,怕韓國瑜與韓流再起,因此先聲奪人。
“立法院”近期審議的相關改革法案,包括賦予“立法委員”調查權、聽證權,並要求“總統”常態化赴“立院”報告,以利在野的藍白陣營強化監督制衡的力道。綠營已揚言不排除採取覆議或“釋憲”等手段尋求翻案,由於“司法院”人事全由民進黨掌握,“釋憲”結果藍難有勝算。
換言之,綠營號召群眾走上街頭,並不能有效攔阻在野修法,動員的理由就需要深思,或許不見得只是要表達反對修法的訴求那麼單純,背後勢必有很深的考量與目的。
民進黨的動作與思考邏輯看起來很複雜,總令人摸不清在玩什麼把戲,但退一步來看,民進黨每一項動作最終指向的目的其實也都很單純,就是選舉考量,為了鞏固權力。
細看民進黨幾次大選的勝利法門,終究是在台灣自己人當中尋找敵人,撕裂台灣社會烹調民粹,如同陳水扁時期製造本省與外省的矛盾,以及蔡英文時期製造退休軍公教與勞工階級的矛盾,這些做法都成功讓民粹發酵,搭配屢試不爽的“抗中牌”,成功堆疊出民進黨勝選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