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14日電/香港《大公報》今天發表題為“對港經濟復甦不可掉以輕心”的社評說,昨日政府公布的本港第三季經濟數據,可謂憂喜參半,GDP環比增長在第二季強力回復上升逾百分三後,第三季繼續有百分零點四的微升,確認了上升軌跡,但卻因增幅未如理想,破壞了V型反彈走勢。在復甦中經濟表現會有波動本不足奇,但這同時有示警作用,反映復甦過程未必是一帆風順,還可能出現一些反覆及波動,對此要有心理及實際準備。
社評稱,第三季反彈微弱,令人更不宜妄信現時在市面流傳的“世界經濟見底”及“金融危機最壞時刻已過”等空談,須防外部形勢會有反覆。政府更不宜稍有自滿或鬆懈,必須作最壞打算,並有充分的應變部署。香港有祖國作為依託已較幸運,且內地在第三季持續了強勢復甦,確認了V型反彈,對香港應有較大拉動,但本港經濟未能跟上令人關注,要細心找出問題所在。事實上,GDP增長反彈後勁不繼,反映本港經濟內外需均底氣不足的嚴峻形勢,對此絕不能掉以輕心。
社評指出,外需不振表現明顯,次季出口環比增百分十一點六,到第三季卻下降百分二點八,不進反退,但期間內地出口持續回升。內需情況同樣欠佳,私人消費環比增長在第三季只有半個百分點,遠低於次季的百分三點九,期間失業率只微升,而內地遊客數目亦開始復甦。投資雖回復正增長,但卻主要是因政府開支加大所致,何況如果出口及消費轉弱,投資稍後也會受到影響。內需不振也可以從入口的表現看到:環比增長第三季只有百分三點六,遠低於上季的近一成一。顯然,香港仍未能仿效內地,以擴大內需來充分彌補外需的疲弱,從而維持強勢復甦。
社評表示,展望前景,政府已把全年的GDP增長預計調高,由原來的下降逾百分三點五改為下降百分三點三。這大概是可達到的水平,如是則本港的經濟衰退不算太深,其主要原因自然是得力於內地的支持。但現時香港面對的更大問題,已非今年表現如何,而是較長遠的發展形勢。內地及東亞大多數地區將是全球復甦中的先行者,而這也將令競爭更為激烈,香港必會面臨更大挑戰,特別是各方都將爭搶後危機時代的新興產業戰略制高點。這對香港的未來發展是個重大考驗。
社評認為,為了維持復甦勢頭及應付與日俱增的外來競爭,香港必須加快發展及升級轉型的步伐,港府在這方面尤應積極推動,甚至要扮演領頭羊角色。第三季情況已清楚顯示,如無政府的投入支持,內需及GDP表現或會再差些,因此港府必須加強兩方面的政策力度。首先是推動房地產投資和基礎設施與大型項目的興建,由此帶動建造業的復甦和創造就業。諸如西九、郵輪碼頭及粵港高鐵等項目,都要加快啟動。同時,無論採取任何制度,賣地效率也要顯著提高,以便增加土地供給。從更長遠看,港府對推動新興產業要加大力度,在策略上要更注重彌補市場失效,切勿死抱“小政府、大市場”的教條不放。在措施上要更注重全盤規劃,而不能東拼西湊地羅列一些各方建議,便交差了事。總之,國際經濟復甦之路崎嶇,香港作為自由港將備受衝擊,故也不會前途平順。從第三季的表現看,更要小心勿讓香港陷入實體經濟呆滯,而資產泡沫大脹的“滯泡”狀態,否則風險將大增而震盪難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