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因為台灣社會普遍認為,今次的選舉是馬英九、馬政府的“期中考”,從大的層面來看,包涵對馬英九、馬政府施政的種種滿意或不滿意的民意,當中也可能包括兩岸政策的因素,並不是一點點影響都沒有。我們要特別指出的是,儘管有類似因素,因為選舉焦點不在這個方面,所以,民意沒有在兩岸政策方面對決或表決,也就是說,馬英九的兩岸政策,不是今次選舉的決定勝負的主要因素。
中央日報網路報文章說,由於國際金融風暴拖累了馬政府,不少馬的競選意見尚難兌現,民眾自然不會滿意,從而反映在這次三合一選舉上,但完全沒有證據顯示,這次選舉結果,是民眾抵制馬的大陸政策。
這個觀點一語中的!如果我們跳出縣市長這十幾個席位來看更基層的方面,要注意到:同時在17個縣市的縣市議員、鄉鎮市長選舉中,國民黨獲得大部分席位。具體如下:在縣市議員部分,國民黨獲得289席,民進黨獲得128席,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人士獲得170席,親民黨、勞動黨各獲得1席,“台灣團結聯盟”獲得3席。在鄉鎮市長部分,國民黨獲得121席,民進黨獲得34席,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人士獲得56席。
在這樣數字參照之下,如果非要扯什麼三合一選舉是民意對馬英九的兩岸政策的否決,那麼,上述數字是不是說明了越基層的民眾越支持兩岸政策?如果不是,憑什麼縣市長就是,而縣市議員、鄉鎮市長就不是?這樣是說不通的。我們借此要說明的是,無論如何,對民意不要曲解,不要誤解,不要故意不理解。
國民黨今次選舉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在哪裡?當前台灣媒體、政黨、專家正在熱烈討論之中,見仁見智。如聯合晚報特稿指出,三合一選舉暴露了國民黨輔選盲點,馬政府整體施政表現平平,以及整體經濟環境低迷的情形下,面對在野黨惡意批評與抹黑攻勢,馬英九只能消極地道歉認錯,沒有別的積極有力步驟,造成自己陣營人心渙散,對手氣勢上揚,單憑馬英九光環的輻射效應,想力挽狂瀾,其實力有未逮。中時電子報報道,政治分析家則觀察認為,在這次三合一選舉操兵當中,國民黨從提名機制開始,到輔選策略、甚至多次祭出黨紀處分,都犯了選戰大忌,可以說“從一開始就注定會輸。”很多類似的觀點,都指出了最大的問題,其實是馬英九、國民黨內部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