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4年,民進黨執政的高雄與台南,發展出獨樹一格的兩岸地方交流。高雄市長陳菊曾登陸邀請大陸市長抵台參與亞太城市高峰會,也曾在高雄與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會面。但包括陳菊和賴清德一般並不親自接待大陸高訪團。若談“高雄模式”的實踐,就是有點冷的交流。
這種有點冷的交流要擴及到民進黨13執政縣市,是否可行,連綠營內部的看法都很紛歧,尤其是在藍轉綠城市,如桃園、台中等,等於是一下子就把交流層級拉下來。中委會日前開會討論此議題,新科的桃園市長鄭文燦、台中市長林佳龍都缺席,亦未表達意見。且實務上,要求資源較不足的縣市政府也成立繁複的“兩岸小組”建立處理兩岸事務機制,亦有滯礙難行之處。這是蔡英文的學者風格有待檢驗。
民進黨處理兩岸路線舉步維艱,現在的策略是把城市交流推在前面,認為如果可行,就可以藉由13縣市、大區域的兩岸交流,達到“政經分離”目的,既滿足基層期盼藉交流拉動經濟的要求,又不必在主權上做退讓。
對於未來兩岸城市交流,“兩岸小組”是否會建議綠色執政市長不見大陸官員?桃園市副市長邱太三日前接受訪時表示,“不見”的問題很奇怪,到底是誰不見?這也道破了,兩岸城市交流存在的問題。這就像台北與上海的雙城論壇,在柯文哲手上能否繼續推進?如果“九二共識”成為兩岸交流的障礙,民進黨在地方交流就觸了礁,更上一層的民共對話自然是更困難。影響所及就是期待兩岸紅利的民眾對民進黨的滿意度。
我們認為這是民進黨中央想捆綁13執政縣市兩岸交流時所必須思考的問題,畢竟這不是切香腸,切一段算一段,如意算盤難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