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後蔡口中的現狀似乎等同獨派的“獨台”現狀,距離最後一哩路更遠。 |
中評社台北5月11日電(評論員 林淑玲)民進黨主席兼2016參選人蔡英文訂5月29日訪美進行“口試之旅”,比她2011年選前赴美提早了約3個月。民進黨此一時程選擇具選舉操作考量,一方面要搶在9月的中美峰會之前;二來則是保持兩岸政策調整空間;三者是考量若有負面效應還來得及修正補救。
蔡英文訪美接受“口試”是她投入2016選舉大事,但從她近期一連串鋪陳來看,她的陣營過度強調戰術運用,缺少誠懇與台灣社會對話的用心。她若要甩掉“空心菜”惡名,首先要調整的就是這種講得不清不楚、見到不同對象講不同的話、不一次把事情說明白的風格。
首先,我們可以回顧2011年蔡英文的美國行,她當時會見了國務院副國務卿、亞太助理國務卿;時任亞太副助理國務卿,最近即將抵台履新出任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的梅建華(Kin Moy)也在座。蔡英文2011訪美主要是推銷她用以取代“九二共識”的“台灣共識”,會晤後民進黨釋出的訊息很正面,但第二天英國《金融時報》就報道美方憂慮蔡英文當選的兩岸關係,被認為是美方私下放話。
觀察蔡英文月底的美國行,可先比較她2012力推的“台灣共識”和現在強調的“維持兩岸現狀”之間的異同。相同的部分是,兩者都是模糊論述。相異的部份是“台灣共識”四平八穩,強調的是共識形成過程;日前傳出蔡向獨派承諾“維持現狀即為台灣不屬於中國的現狀要維持”,是一種立場表達。四年前美官方憂心“台灣共識”會造成兩岸關係不穩,四年後蔡口中的現狀似乎等同獨派的“獨台”現狀,距離最後一哩路更遠。
所以,我們從這點來研判,“維持兩岸現狀”必定不是蔡英文打2016大選的終極兩岸論述。她結束訪美返台,到下半年更接近大選時,一定會有更進一步的說法,且應該會再往中間靠,往“中華民國憲法”的方向移動。影響因素包括:美國的態度、9月中美峰會發展、國民黨2016參選人氣勢夠不夠強等。
這也就是我們認為蔡英文應該可以更誠懇之處。比較4 年前後的外部情勢,美國4年前不樂見蔡英文偏離其“一個中國”政策引發區域緊張,現在的警覺性應該更高。今年是美國大選年,美中關係如何是一回事,戰爭沒有人喜歡,更何況是要美國子弟去為別人打仗。民進黨若認為美國會接受其“兩國論”那就大錯特錯。反之,民進黨如果認知美國不會接受“一中一台”,何不早一點把地基打好,柏油一層層鋪下去,夯實最後一哩路?而要用這種打帶跑的策略,邊跑邊看邊修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