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交響音樂會紀念莫高窟開鑿1650周年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9-16 15:57:42


  中評社北京9月16日電/自公元366年開鑿第一個佛窟以來,敦煌莫高窟已經經歷了1650年的風雨。中秋之夜,敦煌研究院以一場精彩的交響樂演出與觀眾共同分享莫高窟的璀璨歷史,也為這個中秋帶來了厚重的文化氣息。

  月圓之夜,莫高窟九層樓廣場,由中國國家交響樂團演奏的《絲路飛天》縈繞在三危山前,一千六百五十年的歷史仿佛就融在了陣陣琵琶聲裡為這個中秋增添了別樣的氛圍。

  據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介紹,公元366年,一個叫作樂僔的僧人在三危山的懸崖上開鑿了第一個佛龕,自此,斧鑿之聲不絕於耳,見證了古絲綢之路的繁華與興盛。

  “至今留存的735個洞窟和4.5萬平方米壁畫,兩千多尊彩塑,以及藏經洞出土的5萬餘件文獻和藝術品,可寫了佛教藝術的變遷歷史,記錄了古代人民群眾的豐富生活,展示了絲綢之路上多元文明的交流。”

  到了近代,莫高窟遭受劫掠,大批珍貴文物流失海外。尤其是“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的說法,更讓國人心痛。為了保護這一文化寶庫,包括常書鴻、段文傑和樊錦詩在內的一大批學者前赴後繼,為莫高窟的保護傳承和敦煌學的發揚光大貢獻了畢生力量。

  借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東風”,“科技+開放”的傳承保護新模式讓千年莫高回歸興盛,其所代表的“包容互鑒、共同繁榮”的“敦煌精神”也得以廣泛傳播。

  王旭東:“就是過去一千年間會在敦煌這個地方創建莫高窟,而且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甚至不同的宗教,它能夠在這個區域共存,這就給我們今天帶來了很多啟示,就是今天我們需要的是文化的多樣性,我們需要的是不同文明的對話,我們需要的是不同宗教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另據介紹,本次音樂會所需的經費均由社會各界捐助,除了音樂會基本支出之外,其餘部分都將用於邀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中小學生到敦煌莫高窟參觀學習,了解更多的敦煌文化藝術。

  (來源:央廣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