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8日電/位於甘肅景泰縣城東約七八公里外的明長城是離景泰市民最近的一處明長城。它修建於公元1599年,大體呈東南——西北走向,由靖遠縣小口村進入景泰縣,東起索橋堡,經蘆陽鎮、草窩灘鄉、八道泉鄉、八道鄉、紅水鄉等,最後經牦牛圈(昌林)西入古浪縣界,全長90多公里。
春節期間,記者來到這段明長城後看到,這段由黃土夯築而成的長城,在歷經400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後,已成為斷斷續續、高低不一的“土壟子”。即便間或殘存有一大段連續的城墻,也被兩側的農田“啃噬”得只剩下一兩米高寬。
沿著城墻一路向西北方向走去,低矮、頽敗情勢直入眼簾。有些地段甚至成為了附近農場住戶圍起的羊圈、堆草的院墻。而在稍遠沒有人跡的地方,城墻上濃茂的枯草叢生,隨著寒風搖擺。
明長城“傷痕累累”
當地農戶告訴記者,這道土墻就是明長城遺址,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時就遭到嚴重破壞。這些年也有許多來自其他地方的“長城迷”到這裡拍照,對此也無奈地表示遺憾和嘆息。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歷史文化的重視,明長城的保護和修繕問題重新擺在了人們的面前。2006年5月,明長城景泰段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8月,甘肅省政府在明長城景泰段設立了保護碑,確定將長城墻體兩側以外20米內納入保護範圍,建設控制地帶外延50米。
有關文物保護專家表示,保護力度不足是困擾當前長城保護工作的主要問題。由於明長城中有不到3%的部分才屬於較為堅固的磚石類長城,因此相比故宮等古建築文物,土築明長城更易受到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破壞。因此,明長城景泰段保護工作任重道遠,僅“保”還不夠,還要做到及時“護”才行。
(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