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震華。(中評社 鄭羿菲攝) |
中評社台北10月29日電(記者 鄭羿菲)針對美中對抗,前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華梵大學特聘教授杜震華28日出席研討會表示,美中貿易戰已全面擴展到科技對抗,台灣高科技產業可能遭池魚之殃,若美中對抗升級,台積電可能惡化成台灣的“軟肋”,將會被迫繼續增加對美投資、遷移。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中國台商投資經營協會28日上午舉辦“二十大後的中國經濟發展與兩岸經貿”研討會,由文化大學社科院長趙建民主持,杜震華會中做上述表示。
杜震華表示,觀察台灣對陸港出口前30名的佔比,積體電路都是排名第一,從2010年出口陸港有362億美元(佔比22.84%),一路上飆到2021年的937億美元(佔比49.61%),其他傳統產業的地位則是慢慢下降,過去像是音響製品在30名內,現在都已掉出,甚至即便台灣的人造纖維絲在全世界有一定的重要性,但在出口大陸的佔比仍在下降。
杜震華說,這給台灣相當大的警訊,台灣對大陸高科技零組件出口,不太可能是很長期現象,在大陸的生產、研發能力提高後,會慢慢取代台灣對大陸的出口,台灣對大陸的直接投資、生產設備轉過去,重要性會慢慢下降,因此必須要有非常高度的危機意識,否則這些高數據可能持續不了太久。
杜震華指出,台灣對陸港出口品項高度集中在高科技電子產業,從2010年的22.84%,到2021年的49.61%,這是一種不好的現象,因為這讓台灣對大陸出口的風險提高,若有風吹草動,對台灣的經濟風險就滿大的。
杜震華認為,除了可能帶來類似“荷蘭病”的現象外,半導體業也耗盡了台灣大量的研發人才、水電、土地,限制了其他產業的發展,未來若因為地緣政治關係而出口受到限制,沒有其他產業可以接棒承接出口重任,台灣經濟將遭到重創,極可能產生經濟倒退現象。
杜震華表示,美中貿易戰已全面擴展到科技對抗,台灣高科技產業很可能遭到池魚之殃,美中對抗若進一步升級,台積電可能惡化成台灣的“軟肋”,也會被迫繼續增加對美投資、遷移。此外,更多高科技產業可能受到更多出口限制,必須未雨綢繆、分散風險,最好是將中國大陸的生產地分散風險到台灣和東南亞,去供應美國和大陸的兩大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