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伯雄發表“讓文化引領兩岸未來”的專題演講。(中評社李仲維攝) |
所以去年我和胡總書記會談時,我曾經講過,當時四川剛發生汶川大地震,我們同感關懷與哀痛,當時我發自內心的講了一段話,“我們雖然沒辦法控制天災地變不再發生,但最少可以用我們的智慧,讓砲口相向、兵戎相見的日子永不再來”。
有一位美國的大法官,也是詩人Oliver Wendell Holmes曾經說過一句話:那就是“我們佔據的位置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去的方向。”這句話讓我深深的思考,我們目前走的方向到底對不對。
兩岸之間由於長期歷史的糾葛,國共內戰的延續,長期的分治,有些問題是短期內無法解決的,有些問題是有爭議的,一談到那些問題一定是“你講你的,我講我的”,但是我們可以用智慧擱置爭議,雖然有“異”,但是我們求“同”,很多事情道理很清楚,需要交流合作、互相幫忙,不應該受若干爭議的影響,這方面就需要拼命去推動,存異求同,當“同”越來越多,化解“異”的可能性也就在增加中,這是我這兩年的一點心得,我們可以把爭議擱置,但還有很多可以做的,我們有很多共同的基礎,兩岸之間的共同基礎就是血緣、發自自然的、同屬炎黃子孫的民族感情,另外就是我們的文化。
我今天也願意在南京大學特別強調,希望南京大學能扮演兩岸間文化互通、互相學習的典範,因為南京大學已經和19個台灣的大學有合作關係,每年將近有2000位台灣學生來這裡,教授之間的交流也很頻繁,我相信南京大學可以扮演這樣的角色。
我這次到大陸來,深深覺得兩岸文化相通的深度,過去一個禮拜吃了4天的粽子,一到吃飯時間,“明天是端午節,先來個粽子”,端午節過了就說,“剛剛過端午節,再來個粽子”,連續吃了4天,吃粽子、划龍舟只是形式上的民俗活動,但也具備了很深的文化意義,兩岸紀念屈原的端午節文化都是相通的。各位同學也許不曉得,從四川送到台灣的貓熊,在台北也開始吃台灣的粽子了!
所以,很多事情可以在一念之間發生變化,看看過去東西德的問題,誰能想到柏林圍牆一下就垮掉了,我們也很擔心美國的種族問題,但是現在非洲裔的歐巴馬已經擔任了美國的元首。年輕的一代,心中不需要背著很多上一代的恩怨,不必背著很多原罪,你們的思考可以帶來非常好的、新的事情,年輕的一代應該在生活方式上多思考,怎樣的生活方式是最符合人性、符合普世價值的。我們要民主,當然也要法治來融合;我們要富有,但也要有禮節,要富而好禮;我們希望經濟發展,但也要兼顧社會的公平正義。像這類的思考,正是現代知識份子,尤其是大學生一定要出世來體察社會、體察人民,而不是走入象牙塔出世,這是我給各位同學的一點建議。
總而言之,前幾天國共兩黨的會談共識之一就是,兩岸人民同為炎黃子孫,這一代的兩岸人民對於振興中華和發揚文化具有共同的責任。兩岸之間年輕的一代也應該距離更小,如果台灣現在來了很多同學,相處一段時間,不會覺得有什麼不一樣,很多思考模式都是一樣的。聽說大陸的大學生喜歡在網路上下載“康熙來了”這個節目,之前在一個很愉快的場合,他們要逼我唱歌,想聽聽一個70歲的老人唱情歌是什麼味道,我就唱了“月亮代表我的心”,這是鄧麗君的歌,結果一看每個人都在唱。台北市有101高樓,附近信義計畫區內充滿著年輕人喜好的活動,據我所知跟南京1912火紅的廣場相差有限。
我覺得兩岸文化可以一點一滴存異求同,“同”要怎麼“同”?除了經濟合作的力量,文化的交流上,我們同屬於一個文化,這更是凝聚兩岸感情不可磨滅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