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龐建國建議,兩岸制定共通標準,聯手打造國際競爭力。(中評社 資料照) |
中評社台北9月22日電(記者 李仲維)第四次“江陳會談”將針對兩岸標準檢測認證進行協商,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副教授龐建國在最新一期的《兩岸經貿》月刊上撰文指出,海峽兩岸可以一起制定共通標準,聯手打造標準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龐建國認為,在互信基礎穩固之後,台灣可以嘗試請大陸方面支持台灣加入目前無法加入的國際驗證體系,像國際電工委員會(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IEC)的驗證體系,使台灣的驗證報告能夠被IEC的會員國接受,協助台灣廠商加速檢測驗證效率,以減少產品外銷所遭遇的技術性貿易障礙。
龐建國指出,兩岸之間推動標準檢測認證的交流合作,是基於以下的原因或必要:
一、節省雙方產品進出口檢測驗證所消耗的時間、人力與物力,減少兩岸貿易的障礙。二、讓海峽兩岸的消費者能夠放心使用對岸的產品,免於“黑心商品”的恐懼。三、讓海峽兩岸的產品能夠更順利的進入對方的市場,尤其是讓台灣的產品能夠有效地開拓大陸市場。四、讓海峽兩岸能夠形成優勢互補的產業鏈,掌握制定標準的制高點,跳脫代工利潤不斷被壓縮的困境,爭勝全球市場。
龐建國指出,第四次江陳會談可能就以下五個課題進行協商,建立交流合作的機制。
首先,是建立海峽兩岸檢測驗證合作的機制。海峽兩岸需要設置檢測和驗證業務日常聯繫的窗口,以交換信息和負責緊急聯繫。同時,透過這個信息平台舉辦研討會和其他交流活動,以增進雙方權責機關人員和業者的相互瞭解,鞏固彼此的互信,尋求檢測驗證議題的共識。
龐建國表示,在互信基礎穩固之後,台灣可以嘗試請大陸方面支持台灣加入目前無法加入的國際驗證體系,像國際電工委員會(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IEC)的驗證體系,使台灣的驗證報告能夠被IEC的會員國接受,協助台灣廠商加速檢測驗證效率,以減少產品外銷所遭遇的技術性貿易障礙。
其次,是加強海峽兩岸的相互認證。透過交流平台,兩岸可以在符合性評鑑上共同發展比較彈性和成本較低的認證方式,使雙方的檢測報告或驗證證書能夠彼此承認。此外,兩岸可以更進一步共同發展新的認證技術,攜手合作取得國際認證組織的領導地位。
第三,是促進兩岸計量和量測標準交流。此一領域的交流合作可以從雙方民間公協會或學會既有的溝通管道做起,進行信息交換,辦理產品展覽,舉行研討會。同時,透過兩岸法定計量技術的交流和人員互訪,瞭解彼此需求,進一步推動兩岸度量衡儀器測試實驗室的合作。然後,經由兩岸量測標準實驗室的直接往來共同發展實體量測標準,完善量測標準的追溯鏈,支援產業發展的基礎環境。另外,可以建立兩岸各級量測標準實驗室量測技術的比對管道,增進兩岸量測標準的相容性。
第四,是推動海峽兩岸在市場監督方面交流合作。兩岸之間建立聯絡窗口,交換和消費品安全有關的法規及行政措施信息,針對特定消費商品安全議題辦理論壇或研討會,促進雙方的管理效能。對於不安全消費商品,指定緊急聯絡人,建立快速通報機制,防止不安全消費商品流入彼此市場。同時,兩岸可以就共同關切的消費商品研商市場監督計劃,建立市場監督合作機制,共同維護海峽兩岸消費者生命財產安全。
最後,是促進海峽兩岸一起制定共通標準。透過兩岸標準信息交流平台,雙方可依平等互惠原則交換(國家)標準之目錄、內容和期刊,以及標準制定、修訂和廢止之訊息,以降低兩岸標準差異,免除產業界在商品設計、生產和銷售過程之困擾,擴大彼此之經濟效益。
同時,兩岸可以建立標準化教育的資源共享平台,進行課程設計、教學人力、人才培育和產業輔導的交流合作,推廣兩岸的標準化教育,提升兩岸人民的標準化意識。此外,透過辦理兩岸共通標準的論壇、研討會和定期集會,以及共同參與研發計劃和國際組織活動,加強意見交流,海峽兩岸可以一起制定共通標準,聯手打造標準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