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9月26日電/第4次“江陳會”將針對兩岸標準檢測認證達成協議,海基會顧問龐建國指出,兩岸建立標準檢測驗證相互認證機制後,大陸黑心商品將難過關。
中央社報道,龐建國舉例,大陸在莫拉克風災後立即捐贈1000戶組合屋給台灣災民,但因傳言組合屋建材含有過量甲醛,受贈地區的鄉長和災民一度拒絕接受,後來經過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檢測發現沒有問題,才開始正式組建這些組合屋。
從這一例子來看,只因兩岸產品標準上的認知差距,不僅耗掉無謂的時間、人力與物力進行檢測,還造成雙方間的誤解與不愉快,由此凸顯,建立兩岸標準認證機制的重要性。
雖然台灣最主要的認證組織“全國認證基金會”和大陸的“國家認可委員會”,已透過國際或區域組織平台進行很長一段時間的交流,但龐建國主張,兩岸標準檢測認證的障礙必須早日排除。
在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擔任副教授的龐建國說,目前台灣生產的電機電子產品、玩具或耐燃材料等,銷往大陸前必須先由專人或委託代辦公司將樣品送到對岸,經過大陸驗證機構出具合格證明後,這些產品才能在大陸銷售,繁雜的程序不僅增加廠商成本,還可能因為時間拖得太長而延誤商機。
龐建國在最新一期的“兩岸經貿”中還指出,可應用在人、農產品、工業產品和自然界的標準驗證,以兩岸與全球經貿角度而言,由於兩岸生產的產品在國際分工體系或創新網絡中,大多處於OEM或ODM的層次,一直沒有辦法掌控市場的遊戲規則,只能賺取微薄的代工利潤,造成兩岸無法分享產業標準中的智慧財產權豐厚利潤。
所以,一旦將大陸厚實的基礎研究能力和龐大市場規模,結合台灣產業研究發展和商品化的技術能量,兩岸將可跳脫為人作嫁的代工地位,將產業發展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在2003年便提出兩岸可藉由優勢互補、共同制定產業標準的龐建國認為,年底第4次“江陳會”有關標準檢測認驗證議題上,雙方可能就建立兩岸檢測驗證合作機制、加強兩岸相互認證、促進兩岸計量和量測標準交流、推動市場監督合作,以及促進兩岸一起制定共通標準等5項課題展開磋商,讓兩岸在未來聯手打造出標準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