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3月16日電/中央日報網路報透視集文章說,兩岸ECFA還沒有簽,但在台灣已紛擾多時,看來好事辦好還真不容易。為了促成ECFA,大陸領導從今年開始,常常嚷著讓利,好像深怕台灣人不知道大陸有多慷慨似的。
文章說,日前,溫家寶總理還特別強調,兩岸是兄弟,所以要讓利。“讓利”這兩個字的背後,其實是兩岸這幾十年來的形移勢遷。誰能讓利?當然是強的讓給弱的,多的讓給少的,富的讓給貧的。換句話說,當大陸提出“讓利說”時,代表了大陸自認為比台灣強,比台灣多,比台灣富。
文章說,當然,大陸的總體經濟和市場都比台灣大,工資比台灣便宜,政府稅收也比台灣多,甚至上海北京大城市的生活水準都不輸給台灣。這是兩岸之間數十年來可以看得出來的消長,我們不必否認這些事實。問題是,這個事實如何解讀?
大陸的解讀都表現在“讓利說”上了。台灣的解讀,倒像台灣社會一樣,並不一致。像民進黨人,不願或不敢面對崛起的事實,“讓利說”自然讓他們感情受傷害,因此反應較激烈。當然,也有人比較務實,直接要政府開列“讓利清單”,再與大陸協商。這兩種心態,都不健康。
文章說,兩岸經濟各有優勢,競爭力的內涵也不相同,重點不在“讓利”,而在“雙贏”。“讓利”是不對等的關係,看似好事,實則不利兩岸正常發展,而“雙贏”才能架構可長可久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