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張亞中:當“九二共識”逐漸空洞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31 11:19:22  


張亞中:在簽署ECFA以後,不論台北是否願意,兩岸有關政治定位的討論必然會登上舞台。
  中評社台北8月31日電/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今天在旺報發表文章說,在簽署ECFA以後,不論台北是否願意,兩岸有關政治定位的討論必然會登上舞台。近來,大陸方面的智庫學者開始在認真研究“一中三憲”是否可以做為兩岸政治定位的解決方案,但是台北方面,仍停留在“九二共識”或“淡化一中”的消極性思維,還認為“一中各表”已是台北方面能夠接受的最低底線,而忽略了內外情勢早已經有了改變。 

  九二共識用法的起源 

  文章說,“九二共識”這個用詞,這是當時已經在野的蘇起先生,在2004年4月28日所提出。之所以用“九二共識”取代“一中各表”的用法,是寄望執政的民進黨,可以在不提對民進黨極為敏感的“一中”前提下,接受“一中各表”的精神,繼續推動兩岸事務性協商。不過,民進黨並不領情,不認為兩岸有“共識”,只接受“九二年香港會談”的用法。 

  “九二共識”的用意良善,但卻已經產生了不利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性後果。使用“九二共識”,而非“一中各表”,在政治意涵上,是“一中”立場的退卻。研究政治學之士都了解,任何一個名詞的使用,都會產生政治社會化的效果。長久不談“一中”,等於暗示“一中”是個已經失去正當性,是個有問題,或不利於台灣的詞語;愈不提“一中”,愈讓“一中”邊緣化或妖魔化,也就更不敢提“一中”。這也是為何國民黨目前愈來愈少、愈來愈不敢提“一中”的原因。 

  “一中各表”源自1992年,它有三個重要內涵。第一、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共同謀求國家的統一”。這是對“一中”同表的部分,也是“各表”能夠存在的先決條件。第二、兩岸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各有不同立場。這是“各表”的部分。三、容許兩岸“各表”,是為處理兩岸事務性協商的需要。但這並沒有說明,未來政治性協商是否也同樣適用“一中各表”。 

  一中各表內涵的變化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不少觀察家對“一中各表”的詮釋已經與原意不同。差別在於:第一、強調“各表”,而忘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一中同表”,是“一中各表”的前提;第二、認為未來的政治性協商與安排,也可以適用“一中各表”。 

  經過台灣內部十多年的變化,“一中各表”在實質內涵上,也出了問題。“一中各表”的原有內容是,北京認為“一個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台北方面認為“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現在浮出兩個新問題:第一、台北方面現在是否還堅持“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第二、在政治意涵上,現在的“中華民國”是否還是1992年當時所堅持的“中華民國”? 

  有關上述第一個問題,民進黨是堅持不接受的,民進黨即使被迫接受“中華民國”這個國號,他們即使同意“各表”,但是不會接受“兩岸同屬一中”這個核心的“同表”。缺少這個核心,“一中各表”完全沒有意義。 

  有關第二個問題,比較複雜。雖然國民黨沒有變動“憲法”有關領土主權的考量,但是在政治宣示與文化教育上,已經在領土與主權上,將“中華民國”等同於“台灣”,即所謂的“獨台”。 

  馬政府政治上的表述 

  文章說,在政治宣示上,馬英九是以“台灣前途未定論”做為其中心思想,在表述上主張“不統、不獨”,“台灣前途由台灣地區2300萬人共同決定”(即不包括大陸人民),最近“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在美國企業研究所演講時,也做了類似的宣示。 

  在文化教育上,即將定案的高中歷史課綱,仍舊是延續杜正勝的“同心圓理論”,教學次序為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中華民國”仍然是放在“台灣史”,而非“中國史”的部分教授。馬政府的“國中、國小語文課綱”草案,更誇張地接受“國語”、“國文”改為“華語”、“華文”。這樣的思維,等於將現在的“中華民國”從“中國”徹底退卻,雖然國家名稱還叫“中華民國”,但是已經“有名無實”,它不再是那個1947年“憲法”上的中國,也不再是1991年《國統綱領》通過時的“中華民國”。當“中華民國”的本質都已經改變時,“一中各表”還有什麼意義? 

  “一中各表”與“九二共識”曾經為兩岸打開僵局,值得肯定。但是基於它原本的功能僅在事務性協商,以及“中華民國”的內涵在台灣正在快速轉變中,這兩個詞語已經不再能夠建立兩岸基本的互信,也很難在這個基礎上達成兩岸和平協定。 

  文章說,以“一中三憲、兩岸統合”為內涵的“一中同表”積極性思維,應該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解決方案。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