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13日電/美國世界日報12日社論說,馬英九的智囊蘇起最近以“台灣的歷史與地理”為題發表專文,指台灣長期困在反共和反中史觀的陷阱當中,常常忘了決定它前途的不是歷史,而是地理。蘇起這段話根本就是馬英九去年4月22日就台灣關係法30周年發表演講論及歷史和地理的翻版,但捨去了“九二共識”和兩岸關係,馬英九口中的“大陸”也成了“中國大陸”和“中國”,並意圖構建一個新台灣。蘇起說,若能如此,這才能真正的愛台灣。但這可能嗎,還是自我感覺良好而已。
社論說,蘇起運用的關鍵詞有兩類,凡涉及歷史者皆屬負面,如:悲情、分裂、反共史觀、反中史觀、仇恨、恐懼、壓制、對抗;涉及地理的則屬中性或正面,如位置、優勢、團結、愛台灣。利用這些關鍵詞,蘇起想要達致的關鍵句就是:“歷史的台灣必然是分裂的台灣,而地理的台灣卻可以是團結的台灣。”這就逼出了一個選擇,那就是在歷史和地理之間,台灣總要有一個取捨。
社論說,與其說蘇起主張做出一個取捨,不如說蘇起想要推銷“台灣所處的地緣優勢,交好周邊國家如中美日等大國,台灣的長期安全與繁榮也幾可篤定。”但蘇起這種暗藏兩岸問題國際化的論述,會因為有了取捨和區隔,就能改變台灣的命運,從此就可以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嗎,可以得出必然有利台灣人民的結果嗎?這廂,蘇起未免太天真了。
蘇起說,“如果台灣堅持與周遭其中一國對抗,以當前實力對比,後果可想而知。”這種對抗任誰都知道是指大陸。這是正確的看法,但不搞台獨,兩岸何至於出現對抗或爆發衝突呢?在蘇起筆下,“台灣的內外關係始終處於緊張狀態當中”,這不就是台獨意識和各種去中國化的作為所引致的長期內耗和兩岸緊張?台灣走出歷史,這就能達致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蘇起在涉及台灣歷史和地理的重大論述中,何以看不到“九二共識”,兩岸若不能從“九二共識”出發,又如何持續打開兩岸新局,爭取台灣的“黃金十年”?更荒謬的是:“九二共識”一詞,還是出於蘇起的“創意”。為何世事多變化,人心浮動至此。
再看馬英九當時是怎麼說的,“兩岸和解的核心就是‘九二共識’。也就是兩岸認知到這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但雙方的定義有所不同。15年前兩岸的協商就是植基於此,兩岸自此而有了共識存在。”就馬英九演講脈絡言,是為求推銷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而有地理優勢說,也才有:“自從就任以來,我們的重心一直放在台灣的地理,而不是歷史上”的論述。馬英九這種側重地理的論述可謂了無新意,因為台灣所具的地理優勢,根本就是三尺之童的常識,而且這還要從歷史當中了解才更真切。馬英九此論猶如捨文化傳統而就虛無。蘇起不為之補救,卻轉而另立“新台灣”的論述。“新台灣”沒有什麼不好,但要問推“陳”出“新”者為何,何以未見明說?
社論說,為了台灣的前途,為了愛台灣,蘇起似有天下之憂;但令人不解的是:蘇起何以會把史觀和歷史等同了。史觀就是意識形態而非歷史。例如台灣從兩蔣時期的反共史觀一變而為綠營的反中史觀,都是人為的、後設的,都是為了政治需要。也正因為如此,今天的台灣更需要歷史、更需要歷史研究、更需要說明歷史真相,兩岸和平發展的未來,更需要共同的歷史敘事和記憶。就執政者而言,更應該主動檢討綠營時代假藉改革之名所遺留的“去中國化”史綱,而非走出歷史。
社論說,蘇起這篇文章看似個人意見,但恐怕還是策士揣摩上意的奉命文章,意在放風。在此必要說明:一個輕忽歷史的台灣,不知歷史記憶為何物的台灣,不論藍綠誰來當家,絕對是沒有希望的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