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月28日電/聯合晚報今天社論指出,陳光標來台發紅包,可熱鬧了!陳光標自己的言行,大致上“始終如一”,並沒有什麼出人意表的驚天動地之舉。貧戶攔路要紅包,也算是人性範圍之內的行為。倒是很多旁觀者的自尊心(尤其當著大陸人面前),受到很大的刺激。此間各式各樣的反應都非常激動,連警察的陣仗和動作都很大。有名嘴撒潑,罵人像罵孫子一樣;有綠營口沫橫飛,從統戰談到“台灣人的尊嚴”,後來見要紅包的人群熱烈,又改成罵馬英九怎沒看見台灣窮人那麼多;還有人嗤之以鼻“捐錢是廉價的善行”,又有政府官員“教訓”陳光標該讀讀金剛經。
社論說,發個紅包,激發出那麼多強烈反應,陳光標自己不知怎麼想。其實,說別人,想自己。台灣對“陳光標現象”產生的回應,反映出我們自己的社會和心理層面的問題。
民進黨人看陳光標,是一提到“中國”就抓狂的標準反應。陳光標口齒並不特別伶俐的一商人,有多大能耐作統戰?沒辦法勸退“有尊嚴的台灣人”不要去排隊領紅包,綠營回頭堅守“凡事罵馬政府就對了”的基本立場。這凸顯反對黨的本事就是這樣了,碰到陳光標、碰到新流感、碰到美國牛…,都是一樣。
反對黨就用反對黨的“標準作業程序”。好像名嘴也有名嘴的標準作業程序,道理不一定比人強,至少聲音要比別人大。這些都是台灣社會向來存在著的元素,可惜至今看不出長進的可能性。倒是很多貧戶直言“都快餓死了,怎麼顧面子?”的問題,值得政府和社福機構警覺如何更有效地濟貧。今年是政府號稱的經濟成長豐收年,也是“黃金十年”的起點,但一來遊民的歲末街頭尾牙創紀錄地規模驚人,二來陳光標訪台帶來過去台灣難以想像的貧戶排隊搶紅包的景象,這些反映出社會潛在的貧窮問題,恐怕超過政府官員的認知。
與其把陳光標當作箭靶一般教訓得言之鑿鑿,不如去關注台灣自己的社會問題應如何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