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建新(左)與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郭偉峰。 |
兩岸文化交流“障礙不少、任重道遠”
《富春山居圖》堪稱畫中《蘭亭序》。黃公望從1347年開始,耗費三年心血,創作了這幅後來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傑作。明朝末年,歷經輾轉流離的《富春山居圖》傳至收藏家吳洪裕手中,他痴迷到決定死前焚圖殉葬,幸得其侄子火中取畫,才救下了這幅絕世佳品。但畫卷一分為二,從此成為殘卷。已經輾轉流沛,前段“剩山圖”於1956年走進浙江省博物館成為“鎮館之寶”,後段“無用師卷”則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兩段《富春山居圖》至今隔海相望,未能團圓,是兩岸同根文化的最佳見證。
“長期以來,兩岸不少有識之士為促成《富春山居圖》的聯合而奔走。”楊建新日前在參加“第四屆兩岸發展論壇”時憶起十多年前的往事:1999年7月“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圓合活動”在富春江畔舉行,時任中國美術學院院長的潘公凱、教授孔仲起、台灣中華藝文交流協會會長史元欽、台灣著名國畫家李奇茂等30多位海峽兩岸著名書畫家,聯手臨摹了《富春山居圖》長卷。
時任浙江省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的楊建新,是11年前“圓合活動”的主要策劃人,如今他仍然珍藏著那次活動的請柬和畫冊。掀開畫冊,赫然見到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老先生為該活動的題詞。
“當時《富春山居圖》未能圓合,兩岸文化人士只能用這樣的活動,來表達對兩岸共同傳統文化的認同,意義非凡。”
縱使兩岸志士如此熱心,可是楊建新坦言,兩岸文化層面的交流仍舊是“障礙不少、任重道遠”。
問題之一,就是兩岸文化交流的“不對稱”。2008年兩岸文化交流項目共676項、文化交流人數5465人;2009年增加到1050項、10300多人;2010年1至6月,兩岸互派的文化團體已有769個、人數達6383人次。可是,兩岸文化交流一直呈現“台灣來訪多、大陸赴台少”的情況,近兩年則呈現雙向互動相對均衡的局勢,台灣到大陸參訪的和大陸到台灣交流的人數漸漸拉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