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中國:迷悟之間》在兩岸多地取景拍攝,圖為工作照。(攝製組提供圖片) |
《百年中國:迷悟之間》圍繞兩個主軸展開思考:
一是探討百餘年來,中華民族追求現代化、尋求民族復興道路上的“迷”和“悟”。
每一個階段開始,我們都認為自己開悟了,找到了方向,但是事後卻發現,其實自己原來還在迷霧當中。比如中國第一次遭受西方壓迫的時候,我們奮起學習西方的船堅炮利;甲午戰敗後,又倡維新變法;變法不通,又有孫中山提出革命;然而革命成功後,中國又陷入軍閥割據;此後的幾十年,中國人在不同的主義與路線上摸索前進,在三民主義和馬克思主義這兩種迥異路線的嘗試中繼續纏斗;1949年之後兩岸走向各自的發展道路,至今仍在迷悟中不斷摸索。
怎樣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紀錄片提出了這樣的思考:一百多年前,由於國家積弱,致使我們喪失信心,開始學習西方社會的價值信仰。然而,西方的一些價值,固然有可取之處,但是西方的一些標準,卻也帶給人類不少災難。比如西方的資本主義和自由主義結合之後,形成對資源的掠奪和對國家霸權的尋求等。相比之下,中國的傳統觀念講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和諧共生是否同樣是重要的價值呢?中華民族在追求現代化過程中,是否要在傳統的儒釋道思想中尋求啟發呢?
二是希望透過歷史回顧,呈現兩岸的所有中國人都是“命運共同體”的事實,從而傳達相互對抗是“迷”、攜手同進是“悟”。
百年來,我們彼此敵對爭戰的時間多,攜手合作的時間少,可是,所有的傷痛卻是全體中國人在共同承擔著。作為命運共同體,台灣的發展不能沒有大陸,大陸的發展也必須包含台灣,兩岸應攜手合作,從分治走向共治,邁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平發展。
紀錄片希望傳達這樣的訊息:1949年以後,兩岸分別做為現代化的試驗場,未來整個中國現代化的成功,必須要由兩岸相互學習與參與,台灣與大陸不可能不管對方地獨自完成現代化的目標。唯有以兩岸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的認知在現代化的道路上相互提攜合作,才能夠真正為兩岸創造和平與發展。至於台灣,尋求台獨或者偏安,只會喪失自己的競爭力,“一個中國”不應是台灣的緊箍咒,而應是金箍棒、是台灣進取的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