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旺報:由港幣邊緣化疑慮談人民幣開放
http://www.CRNTT.com   2011-06-01 10:38:10


  中評社台北6月1日電/香港人民幣存款規模一年來暴增7倍多,今年5月已達5千100億元人民幣,超過香港存款總額的15%。有識之士擔心“貨幣替代”現象是否會衝擊或危及港幣地位。香港金管局長陳德霖指出,人民幣存款以企業帳戶為多,尚未在個人層面出現貨幣替代徵兆。無論如何,在人民幣國際化浪潮下,其磁吸效應強大,香港及台灣都無法倖免。 

  旺報社評指出,目前台灣全體銀行存款餘額約為23兆元,其中超過7成為個人存款,外幣存款總額約為2兆5千億元,約僅占總額之9.5%。以現況而言,即使沒有人民幣存款,外幣部分亦未形成貨幣替代的威脅。然而新台幣就像港幣一樣,將來終歸要面對人民幣的競爭,我們需要知道如何警戒,政府更需要及早備妥因應機制。 

  “貨幣替代”現象,崛起於固定匯率制度瓦解後,通常是指本國貨幣的部分或全部功能,被外國貨幣取代。任何開放濟體,均有不同程度的貨幣替代,每種貨幣都各有優先次序,以及貨幣替代潛力。 

  美國史丹福大學國際經濟學教授麥金農指出,直接性貨幣替代是以外幣作為交易媒介,幾乎不曾發生在發達國家。而間接性的替代,則是取代本幣的價值儲存功能。直接性貨幣替代常會造成重大衝擊,1970年代拉丁美洲國家曾出現“貨幣美元化”,1990年代前蘇聯和東歐國家也發生過直接性貨幣替代。此類替代現象的主因,通常是長期的惡性通貨膨脹。一旦發生貨幣替代,不但匯率波動劇烈,國內貨幣需求受到扭曲,也打擊貨幣政策的成效。 

  主要金融文獻對貨幣替代的衡量,取決於兩個指數,一個是外幣對本幣的存款餘額比例,另一個則是外幣存款對貨幣供給的影響。前者反映間接性貨幣替代程度,而後者則屬於直接性替代指數。1990年代祕魯及玻利維亞的直接性替代指數,都曾經超過50%。因此許多人認為,當間接性替代指數超過25%,或直接性替代指數超過40%時,經濟體內的貨幣替代就已到了警戒線。 

  上述的警戒線,是針對所有外幣所共同造成的替代現象。而就單一外幣而言,如果間接替代指數接近20%,或是直接替代指數超過30%,那麼貨幣替代危機就迫在眉睫了。即使香港金管局聲稱人民幣存款主要為企業所有,但是香港3兆3千億港幣的定期存款中,人民幣存款卻已約當於3千8百億港幣。不管是因為港幣聯結了弱勢美元,或是因香港將作為人民幣的離岸結算中心,間接性之人民幣替代,已確實存在於香港經濟體中。 

  台灣的資本流動逐漸自由化,貨幣替代在經濟開放度增強的趨勢下,當然也呈上升趨勢。未來人民幣帳戶開放之後,個人帳戶上的間接性人民幣替代效應,必然會逐漸顯現。但是人民幣要在香港或台灣造成深度替代,並不容易,因為中國的資本管制政策,難以讓人民幣在短期中快速放大境外供給。 

  面對可能到來的貨幣替代衝擊,政府應做的,不是封閉或延遲開放人民幣帳戶,而是審慎準備因應對策。首先要調整利率政策,其次要引導民間分散海外投資管道,另外也要大刀闊斧的整頓外匯準備資產。在利率政策上,必須正視兩岸的利率差距,面對大陸的龐大資金市場,新台幣利率越來越難與人民幣利率隔離。 

  為了稀釋人民幣的單一替代效應,政府需要針對其他外幣帳戶或資金拆借,提供更為便利與低成本的環境。另外對於外匯準備資產,應該降低對弱勢美元的依賴,根本解決民間在價值儲存上的困境,以防範未來爆發像香港一樣的人民幣狂熱。 

  兩岸資金頻繁移動的趨勢,以及人民幣的潛在價值儲存功能,不但會影響新台幣的未來,也會削弱央行貨幣政策的效果。政府應針對直接與間接性貨幣替代指數,建構分級控管機制,依據人民幣替代指數之水位,訂定相關金融政策之對應措施。台灣不是香港,不會失去貨幣的主導權,但是如不未雨綢繆,新台幣也會步上港幣的後塵!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