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8月9日電/台灣經濟日報8日社論說,近月歐債、美債一連串的危機,以及美、歐經濟二次衰退風險升高,引發上周五全球股災;正值市場信心不足之際,信評機構標準普爾又在5日調降美國主權債信評等,預料將進一步衝擊全球金融市場。台灣和國際經濟連動性高,上周五股市重挫5.58%,跌幅居亞洲之冠;馬英九周六特別召開記者會,呼籲投資人對台灣經濟要有信心,並強調政府會盡一切力量因應,減少衝擊。
社論說,這波全球金融市場的動盪,反映出世界經濟並未從2008年金融海嘯衝擊中真正步上復甦之路。歐債及美債危機是歐盟國家及美國採用凱因斯學說舉債振興經濟造成的後遺症;美國聯準會二次量化寬鬆措施(QE2)造成全球通膨壓力及資產泡沫化,也是當前全球股災根源之一。不過,從本質來看,這次危機的根源是長期經濟問題導致市場信心動搖,立即的衝擊不致重演金融海嘯的恐慌情況;七大工業國(G7)近日將召開緊急財長會議,尋求因應之道,預料世界金融市場波動尚不致失控。
儘管如此,這次危機可能帶給全球經濟的長期挑戰將更甚於2008年金融海嘯,原因有四:其一,金融海嘯後20國集團(G20)推動的全球經濟再平衡顯然成效不彰,現在美、歐等工業大國經濟不振,二次衰退機率大增;新興市場則面臨通膨及資產泡沫崩潰的嚴峻情勢,經濟再平衡已淪為空談;其二,各國可用來對抗經濟衰退的政策工具幾已告罄,主權債務危機讓各國無力再推動擴張性財政政策;QE2證明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不僅無助改善經濟,反而衍生更大的後遺症;聯準會即使再推出QE3,對市場信心提振亦屬有限。
其三,美國債信評等降級可能觸發美元新一波貶值,此雖有利振興美國出口,但各國為保經濟成長,爆發新一輪貨幣戰爭將無可避免,貨幣競貶亂象可能持續多年;其四,金融海嘯時曾經被視為救世主、與美國並列為G2的中國大陸,在全球經濟可扮演的角色顯然被高估,現在愈來愈多經濟專家看衰大陸經濟,北京已是自顧不暇。
社論說,面對全球股災及新一波危機,台灣金融市場首當其衝。台股重挫讓投資人人心惶惶,政府首長出面安撫人心固有必要,但政府介入股市必須高度謹慎。最近全球股市持續下跌,反映的是QE2推升全球資產泡沫崩解的波動現象,也是遲早要發生的股市修正。從金融海嘯經驗顯示,市場力量不是政府可以扭轉,盲目護盤是為外資製造脫手套現的機會,對大市反而不利。“國安基金”護盤須以非經濟因素及不正常的市場動盪為準,有限籌碼也要用在刀口,如果全球股市皆向下修正,“國安基金”護盤又豈能有效!
在實體經濟方面,出口產業尤其是資通訊產業可能受到的衝擊,政府須及早籌謀對策。歷經2000年美國網科泡沫崩潰及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台灣在亞洲受創皆最深,主因係高度依賴資通訊產品出口。最近美、歐經濟同步趨緩,資通訊業出口已明顯受到影響,如果股災導致全球經濟二次衰退,資通訊業勢將再受重擊,對台灣經濟的影響也會日益擴大。因此,政府宜及早規劃一套因應產業衰退的緊急應變方案,根據產業不同的受創程度,採取對應措施協助資通訊產業及相關業者,包括下游眾多大陸台商,減緩衝擊,度過難關。
社論說,更重要的是,政府須嚴肅面對世界經濟進入長期調整的必然趨勢,以最快步伐,加速調整台灣產業結構,降低對出口的依賴,將台灣轉變成為兼顧出口與內需,重視在地就業及生活品質的成長模式,這也是台灣面對世界經濟危機的唯一生存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