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所專門收集中國歷代石獅子的博物館--河東堂。
|
收顎廣額大型石獅中,有一對表面看來接近,實際大不相同的是少師室左室靠牆的大型對獅,雕刻技術、整體造型、和習見的石獅異趣;卷雲大耳、凸眼深陷、獅鼻、足肘皆有花瓣形塊狀斜格網紋、深雕技術中四足扁平,母獅伸舌口液長垂、幼獅蹎足直立舔食,母愛親情,令人感動。這類作品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有雲貴高原元明之際的風格,一般“火吶”紋多刻在足肘間,這些代表階級的火吶紋則刻在額頭上。
“風獅”是東亞戶外雕刻很特別的類型,是由“泰山石敢當”結合獅子出來的,基本上維持碑柱形狀,“石敢當”是民間道教鎮宅鎮村帶有符咒功能的辟邪石。風獅爺除了上述功能外,又可鎮風鎮火。獅群中例如“發功獅”最有代表性,左足直立,右足前跨,雙掌半伸,蓄功待發,一副嬉皮笑臉,大有妖魔看掌,笑傲江湖的神情。而“魚獅”則為海邊防颱的風獅,皆為難得一見之作品。
據《漢書》記載,獅子最早所的名字是“師子”,是梵文音譯。石獅子不僅有不同的時代特點,還有明顯的地域特色。總體上,北方的石獅子外觀大氣,雕琢質樸;南方的石獅更為靈氣,造型活潑,雕飾繁多,小獅子也不僅在母獅手掌下,有的爬上獅背,活潑可愛。
獅子的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徵,漢唐時通常強悍威猛,元朝時,身軀瘦長有力,明清時,較為溫順。清代,獅子的雕刻已基本定型,《揚州畫舫錄》(1795年作)中規定:“獅子分頭、臉、身、腿、牙、胯、綉帶、鈴鐺、旋螺紋、滾鑿綉珠、出鑿崽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