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可能有擔心的理由。馬英九經濟政策的一個核心,是透過不斷增長的大陸來推動台灣自身的發展。雖然台灣企業已經向大陸轉移更低端的製造業,但他們一直受到嚴格的規管,如禁止直接往返大陸和台灣,以及限制投資,這使台灣相對於亞洲其他享有更多的機會進入大陸的經濟體來說,處於不利的地位。
自2008年上任以來,馬英九一直在清除這些障礙。兩岸都開放“三通”,在6月,馬政府首次允許大陸企業在廣泛的台灣產業進行投資。 現在,馬英九要與北京建立一個“全面的經濟框架”,使台灣企業更容易進入大陸市場。單驥相信,兩岸共同的文化和語言是台灣商人與大陸建立夥伴關係的一大優勢。“我們的政策是讓我們的企業充分利用這種優勢。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讓雙方可以共同努力,將蛋糕做得更大。”
這塊蛋糕的一部份,是越來越大的大陸市場。從前,台灣企業出口電子零件到大陸,由彼岸進行組裝後,再出口到西方國家。但是,現在台灣企業希望將其產品對準大陸日趨富裕的消費者,從而減少對美國的依賴。總部靠近台北的平板顯示器製造商瑞軒科技公司,在大陸設有工廠,產品主要出口到北美,但該公司今年與大陸一個電子品牌攜手,在大陸境內銷售電視機。“今年,我們將大舉進入大陸。”瑞軒主席弗蘭克吳說。
台灣有一些人擔心,馬英九對大陸的開放將鼓勵企業遷移到對岸,流失就業職位,從而掏空島內經濟。然而,馬英九的政策小組認為,更緊密的聯繫將推動整體經濟,因為這能讓管理人員將業務最先進的部分--高工資的研發和管理部門--留在家裡。單驥說,政府的目標是讓台灣發展成為一個業務中心,向大陸企業提供技術和製造的專業知識。
如今已有一些初步跡象顯示,馬英九的戰略可能奏效。在高雄,電路板零件製造商台虹科技董事長孫達汶表示,儘管對知識產權問題存有憂慮,但仍計劃將更多的生產轉移到大陸,以提高效率。同時,由於現在兩岸往來更為便利,降低了運輸成本和減少了交通時間,因此孫達汶已決定將其先進的研發和製造業務保留在台灣,甚至在台灣投資1000萬美元建新工廠,這是他在島內的第三個。“我們將在大陸創造財富,然後把它帶回台灣。”孫說。
張忠謀認為,台灣死記硬背式的教育制度導致大多數人無法獨立思考,也缺乏創意。他指出,國際環境已大為改變,要保持競爭力殊不容易。“眼下的中國大陸已不是30年前的光景,印度也不是。”張說,“你有一個大的競爭者,基本的東西她們至少可以做得跟你一樣好,但她們能做得更便宜。”他的結論是:“台灣下一波轉型將是非常艱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