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候選人派人到車站外散發文宣。(中評社 倪鴻祥攝) |
中評社台北12月11日電/台灣剛剛結束一場地方選舉,整個社會的焦點馬上又移向明年的五都選戰,進而為二一二“總統”大選的布局吵得沸沸揚揚。
聯合報社論指出,台灣天空永不消散的選舉煙硝,若依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正在討論的汙染標準,對民眾的身心健康十分不利。
也許有人會說,人民熱中選舉辯論,正是台灣民主進步的證明。但事實果真如此嗎?恐怕未必!選舉雖是民主的重要手段,但政治的最終目的是在服務人民;現在,朝野將全部政治活動定格在選戰,卻忘了治理“國家”、理性問政,為人民解決問題才是政治的宗旨。如此,把“手段”錯當成“目的”,民主豈能不變形走樣?
除了藍綠對峙,台灣政治的一大問題,是整個“國家”已陷入被選戰拖著走的地步;執政者的治理策略是根據選舉時程決定優先順序,已無法作中長期的思考;在野黨的反對戰略則是窮盡杯葛抗爭之能事,更不會有一貫目標。且看近日的發展,藍營傳出要由朱立倫出戰新北市長,若然,他近期便將先辭去副“閣揆”職務;且藍營五都選戰將在明年二月敲定人選,提前布局。若再加上其間有數席“立委”需要補選,可以想見,到明年底前,政壇一片擾攘,民眾難有寧日。
反觀綠營,除傳出蔡英文主席可能配合蘇貞昌動向披掛在北市或新北市出征,將此役帶動的人氣發揮到極致外;民進黨“立委”則仗恃縣市長勝選的氣勢,霸占“國會”主席台,延續其一個多月來徹底癱瘓“國會”的戰略,並對馬政府百般嘲諷。試想,不過是在十七縣市中奪取區區四縣,即表現出如此一副氣燄薰天、不可一世的姿態,民進黨的托大其實也超越了現實。
選舉之惡,也正在於此。選戰時政治人物利用各種伎倆操弄民意,把人民捧為“頭家”;一旦勝選達到目的之後,馬上汲汲營營於個人的目的,把人民拋在腦後。近廿年台灣的政治發展,一直走向這種“重選舉、輕治國”的局面,選舉變成政治人物專享的權力遊戲,人民則淪為觀眾與投票工具,這實是“尾巴搖狗”。政治人物在乎的,只是他們自己的輸贏與利害,藍營、綠營皆然,概無例外。
以朱立倫為例,作為一個素有口碑的政治新星,國民黨希望他投入新北市的選戰,自無不可;但這種選擇,卻暴露了“選舉重於治國”的思維底蘊。事實上,要擴大朱立倫的視野和歷練,副“閣揆”職位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急著催他辭職投入選戰,只會壓縮他的成長。何況,如此一來,更形同提早宣告周錫瑋變成跛鴨,他要如何正常做完任期?在選戰的壓力下,政治人物很難保持正常、寬裕、清明的思考,這正是眼前的一例。
劉政鴻日前怒責“中央”政務官不輔選,引起“國會”藍軍附和及質詢,同樣深值玩味。但從這次選舉可見,對一個現任執政者而言,執政績效其實才是它獲取民心的保證;政績卓著,支持者自然湧至,哪需要“閣員”臨陣站台?而如果政務官面對政策只能唯唯諾諾,不敢據理以辯,連自己的立場都不敢堅持,這種人連民眾都嗤之以鼻,即使站台又能有什麼加分作用?
地方選舉失利,對馬政府是一大警訊。但要挽回頹勢,必須提升治理績效,拿出讓人民滿意的成績,才是正道;若一頭栽進選戰對峙的漩渦,荒疏了“治國”大業,只會使自己越陷越深。對民進黨而言,沒有執政的負擔,固可毫無顧忌地打選戰,但別忘了,其意識形態及“治國”能力仍飽受人民質疑,這項障礙仍有待它自己克服。更何況,這次選舉僅多取一席,若表現得太過得意忘形,也會讓民眾反感。
每次選舉,對“國家”社會都是一次激烈衝擊,需要時間讓裂痕癒合;因此,朝野都應提供人民休養生息的機會,不要再把選舉戰線無限拉長。執政黨務須回神專注治理,用政績挽回民心;在野黨則不要沉醉在短暫的勝利中,卻不去思考自己如何能有利於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