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園復旦高中6名應屆畢業生即將成為上海復旦大學準新鮮人。 |
中評社台北7月28日電/中國大陸若干大學近日依台灣高中生學測成績,吸引高分者前往就讀,已引起台灣社會的關注。信息顯示,明年、後年,這樣的招生模式將日益擴張,引發各界擔心台灣優秀學生向外流失。此外,媒體報導對岸亦在吸引台大等大學赴陸設專班或分校。因此,如果台灣再不容許陸生“輸入”,恐怕台灣的優良大學就會被吸引“輸出”至對岸。
中國時報社論指出,大專教育其實是一種特殊的服務業;除了教育之外,其他重要的服務業散見於“金管會”(金融業)、“交通部”(觀光與電信)、“經濟部”商業司(一般商店)等。一般製造業有比較明顯的競爭態勢;例如,假設韓國三星在面板業取得優勢,則台灣友達等就會受傷;如果日本豐田受到打擊,則全世界汽車需求就會走向德國福斯或韓國現代。但所有的服務業並沒有這種特徵:甲國服務業興盛,並不會使乙國服務業衰頹。簡言之,國與國之間的服務業不是零和賽局。就大學而言,北大聲名變好並不會危及台大的名聲,故兩岸之間爭取學生,並不涉及任何產業利益的此消彼長,其關鍵就只是在於政府政策的“態度”。
大致而言,中國大陸希望與台交流、在經濟上也有信心,故對於台灣學生一向敞開雙臂歡迎。台灣的整體經濟實力可能稍遜於對岸,但也不至於信心受損;而島內阻止兩岸交流的主要聲音,主要是出自強烈的意識形態。在民進黨主政八年之後,台灣民間部分人士“仇匪恨匪”的意識極為高張。兩年前“總統”大選前夕,民進黨的競選廣告竟赫然出現“公園變廁所、談吐變吐痰”的鄙夷對岸人民字眼。民進黨的基本教義派連對岸來台花鈔票的觀光客都如此鄙視,那麼對於來台看病者是否使用台灣醫療資源、來台就學者是否使用台灣教育資源,當然就更是耿耿於懷了。
但是,在自由經濟的運作之下,兩地之間的經貿往來,其互動十分複雜,不能以簡單的抵制阻絕手段任性處理。有時候,阻絕對岸人員來台,卻反而使台灣付出更慘痛的代價。“中研院”財經大院士在七月五日該院的一次演講中就提到一則事例,值得提出來給民進黨的朋友們參考。
如所周知,中國大陸人口多,而眾多有錢人對醫療的需求也十分強烈。台灣的醫療環境在全世界名列前茅,醫生水準普遍極佳,語言環境又相通,故當然是對岸有錢病人的求診對象。台灣為了吸引這群富有的對岸病患,當然應該極力爭取。外來病患若有侵蝕本地健保資源的顧慮,也可以用“特區”的規劃,限定地區限定醫療種類,以使“國外”診療與島內健保病患診療有所區隔。但即使限定特區營運,還是有基本教義派者強力反對開放。“中研院”士已提出嚴正警告:這樣的仇視與“鎖國”迷思,很可能更會傷害台灣。
若台灣堅決不讓中國大陸病患來看診,由於對岸有錢人強烈的醫療需求並未稍減,故市場誘因會促使許多人在中國市場設立醫院、召募醫生。久而久之,只要對岸富有病人所開出來的條件夠好,則台灣就會有醫院與醫生赴中國大陸開業。用國際貿易的術語來說,不准對岸的病人向台灣“輸入”,就一定會有台灣的醫院與醫生向對岸“輸出”,此情況與兩岸教育事業一模一樣。病人的輸入一般稱之為國際醫療服務,而醫院的輸出則屬直接外人投資(FDI)。歐元之父孟岱爾在四十年前就告訴我們,商品服務的貿易與直接外人投資之間是有替代性的。一國若阻止商品貿易的流動,其後果往往是資本的跨國輸出,其對輸出國的傷害,顯然更為嚴重。
總之,那些強力阻止與中共做任何貿易的人可得想清楚:阻擋的後果往往是資本的外流,是實實在在的“掏空”台灣。力阻與對岸貿易的人通常以愛台灣自居,但是掏空台灣資本卻是標準的賣台行徑。這愛台與賣台之間曖昧的一線之隔要如何拿準原則,可要經得起細膩的貿易理論分析才算數。在報紙上刊個汙蔑性的廣告固然有文宣短效,但長期而言又豈能躲過“掏空台灣”的罵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