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3月18日電/中央日報網路報今天的社評說,有關兩岸關係的民調,政府主管機關、學術單位、以及媒體幾乎都有固定在做,以掌握趨勢的變化。在這些民調中,有一些問題與回答,難免讓人困惑、不解,甚至於誤解。如果錯誤解讀這些民調,可能產生錯誤的政策訊息,恐怕都不是兩岸所樂見的。
社評說,最近媒體刊載了大陸一篇智庫學者的文章,強調“要穩定與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就必須面對制約兩岸關係發展的核心問題,即不斷地凝聚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共同認同,厚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為解決兩岸政治難題創造條件。”該文亦指出,台灣方面“應以理性、務實、客觀的態度來接近大陸、瞭解大陸,逐漸地去真正認識大陸,放棄成見、偏見甚至某種敵對、敵視心理,讓兩岸在和平發展中實現融合,在互利互惠中實現雙贏,共同走出不幸的歷史,共同迎接美好的未來。”
無獨有偶地,日前海基會二十週年的學術研討會上,有一位學者的論文指出,理論上,兩岸關係在二00八年進入機遇期後,有關認同的態度應該會隨之改善,但實際上,“台灣內部的‘自我認同’或‘國族認同’,以及‘統獨走向’的選擇,並沒有隨著兩岸關的低落或改善,有了顯著的變化。”此一理論與實際的落差,讓作者有了解讀的挫折感。
社評說,這兩位學者,一位來自大陸,一位來自台灣,都點出了一項重要的問題,但在解讀上都大值得商榷之處。我們認為,兩岸關係具有非常複雜的面向,包括官方的關係、民間的交流、人民的認知等等,一般人所謂的兩岸關係改善,只是就官方的協商與簽署協議而言,並不能涵括兩岸關係的所有面向。換言之,官方關係的改善,對於民眾的認同,並非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事實上,民眾對大陸的認知,恐怕才是影響民眾認同最重要的因素。海基會二十週年學術研討會中,最後安排了圓桌論壇,探討兩岸關係的下一個二十年,其中高希均教授引了一個民調,具有相當參考價值。這份民調問了受訪者,對於大陸反感的主要原因為何,有77.2%的受訪者認為是限制台灣參加國際組織,有68.4%的受訪者認為是大陸不民主,欠缺言論自由,67.6%認為是目瞄準台灣的飛彈,53.7%認為是反分裂法。
我們要指出的是,真正影響台灣民眾認同的,應該不是兩岸官方關係的改善,而是大陸的一些對台灣並不是友善的作為。大陸學者希望台方執政者“旗幟鮮明地堅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政治立場”,認為這樣有助於強化一個中國的認同,恐怕是搞錯了方向。
社評說,民意是會變的,但民意怎麼變,就看最大的影響因素是什麼,這當中有許多中共操之在我的部分,值得中共當局省思。總而言之,千萬不要錯誤解讀民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