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11日電/美國世界日報11日社論說,台灣退役將領赴大陸參訪傳出失言風波。據報導,癥結出在一句話,即“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如果說這句話聽在台獨人士的耳里很刺耳,那麼會有許多人問:馬英九何以會大表震怒?雖然馬英九留有餘地說,不排除係報導錯誤。但若報導正確,馬英九又當如何?
社論說,令人有興趣的是“王赫斯怒”究竟所為何來,看透台灣政治生態的或許會認為馬英九是打孩子給鄰居看,生怕綠營給他戴上紅帽子,因此流失明年1月選民的支持。由此可以得出馬英九智囊們在心底有兩種聯結,一是中間選民偏綠;一是偏藍的選民一定會投馬。為求勝選馬英九不得不有所表態。
但若馬英九的表演過頭,綠營或偏綠人士認定那根本是一場戲,非但不會領情,或許會從根本瞧不起馬英九,拿來當笑話看也不必懷疑;若說藍營不可能投綠,在兩個爛蘋果之間,還會選擇投馬英九一票,這必要能證明“含淚投票”必能兌現。就民調言,或就過往幾次選舉言,又不盡然。
社論說,再以一個中國的原則言,馬英九才信誓旦旦地表明,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而是特殊關係。因此兩岸不能互相承認主權,只能做到互不否認治權。且特別強調是促進兩岸和平最好的解釋。而這才可能擱置兩岸爭議,從而發展出兩岸經濟協議。兩岸趨同或趨異,從歷史大勢的流向觀察,不論誰來把脈兩岸未來,都應該看得很清楚。
馬英九一再要求民進黨應該承認“九二共識”者也在此。不圖兩岸還有後續發展則已,若要往前看,兩岸互為中國人原無疑義,試問兩岸還應存在任何敵意?因地域差異兩岸可以有競爭,不論政治、經濟和社會各領域也都如此;但兩岸無論如何不該再存在戰爭的算計,而這不正是兩岸和平發展不必明言的初衷?兩岸兩軍的話題也當如是看待。
社論說,今年適逢“中華民國”一百年,回首過往,辛亥革命的成功除開武昌首義外,更重要的是革命和立憲黨人能夠取得共和的共識,才有各省響應。再就國共兩黨歷史的結果面觀察,若無第一次國共合作,哪有北伐的成功?若無第二次國共合作,又哪有八年抗戰勝利?正應驗了“兄弟鬩牆,共禦外侮”的古訓。
固然國共之間的愛恨情仇可謂血淚斑斑,也不知有多少知識青年葬身於革命洪流當中。但若通過國共之爭和國共合作來觀察,可以預見第三次國共合作的機率遠大於對抗,再就現實言,捨第三次國共合作而不圖,相信必然還會是血淚斑斑,相信具有歷史格局和視野的馬英九必有感於斯言。
社論說,回頭再看國軍退役高級將領訪問大陸的失言風波,必要先問清楚,究竟是在什麼氛圍下發言的,但往前看,往後看“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這句話,解放軍此前不就是國軍系統的第18集團軍?退一步,就此時此刻言,同為中國人,除開激進台獨,不論為生民計或為開太平計,兩岸有動武或續為對峙、對抗的必要?
馬英九當然知道不能只是表態震怒,還要有具體行動。這就涉及如何處分那些退役將領,以及規範未來的言行。試問馬英九真的不惜毀譽還想再演出一場“郭冠英”風暴?“郭冠英”作為個人言行是否失格完全不重要;但馬英九有必要充分理解:歷史會怎麼寫領導人這一段。
所謂失言者,不但涉及基本人權、言論自由,還涉及馬英九認同“一個中國”以及中國人與否。這不是要給馬英九出難題,而是國家機器不可濫權,民主保障不可因國家機器而遭異化,甚至因人而異而有不同待遇;更不可藉由意識形態或認知的異同肆無忌憚地強加罪名。
社論說,在真假疑似之間,馬英九對幾個退役將領痛下殺手就能取信、感化綠營?如果能,這些退役將領看在兩岸大局的分上,或許願為虛構的吳鳳,成仁取義但憑發落;但若只為爭取個人連任,相信這只會落得離心離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