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1月29日電/馬吳配最近推出新一波“同理心”系列影片文宣,其中“夜市篇”藉由一群年輕上班族對未來的期待,訴求“你拚,我們更拚”。影片公開不到一天,對手很快推出kuso版,在原本影片結尾一大串講述政績的字幕上加了一行:“這麼多字,你以為人人都有錢學速讀嗎”,就這樣蓋掉了馬政府漂亮成績單。
中國時報報導,kuso對手的文宣,算不得什麼光明磊落行徑,但一句批評打敗馬政府政績的手法,卻有無比的現實感。在真實的選戰中,馬英九四處告訴選民他做了多少、達成率多少;大家都會同意馬英九真的很拚。但拚出的一切,往往不敵對手陣營一句“嘸採工”;更別提“內閣”團隊一兩次“不食人間煙火”的出格言行,就足以讓社會忘了他們所有績效。
馬英九常為自己抱屈,覺得施政績效擺在眼前,一個比一個亮眼的數字,就像成績單上的一百分,理應得到選民認同,為什麼“無感”汙名卻揮之不去?一個比一個好看的統計,換來的竟是好看不起來的民調數字。
馬英九太理性,所以他信仰數字。然而他該理解,選舉不是寫論文,比的不是數字高低,而是人情厚薄。對執政者而言,民生物價、平均工資、就業率、年金補貼…是每天政務的一部分;但對每一個民眾來說,那是每天花多少菜錢、每個月拿多少錢養家、能不能找到工作、老病能不能得到照顧,數字可以解決問題,卻唯有“感覺”才能打動人心。
為什麼“無感”?馬英九或許可以從自己身上找答案。當他現身街頭,婆婆媽媽不會因為他推動ECFA而興奮,卻會為他睡眠不足的眼袋而心疲;當他走入市集,攤販不會為了他創下兩位數的經濟成長而感動,但會為愛吃的他送上一個剛起鍋的紅豆餅。
打動這些選民的,不是一串難解冰冷的數字,而是一個和他們一樣的真實人物,為了大家的真實生活而打拚。
在大選中,所謂執政優勢不只在於擁有競賽主場,更在於有現成的政績公諸於選民眼前。然而這些政績不該是毫無感情的數字,更該是一個個台灣庶民的生活故事。馬英九的政績,是創造了台灣各個角落的動人故事,也唯有體現這些故事,才能讓民眾感受到政府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