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評社山東採訪團參訪山東青島啤酒博物館,從精緻手工釀酒設備與文物中,見證啤酒廠輝煌的發展史。(中評社 趙家麟攝) |
中評社青島5月18日電(記者 鄧木卿、趙家麟〕中評社山東採訪團17日訪問中國第一家啤酒,也是全世界知名的青島啤酒博物館,不但了解啤酒製造過程,品嚐現釀的超好喝青島啤酒,更從百年的青啤歷史沿革發現,唯有不斷創新,質量才能永遠領先。
中評社山東採訪團上午參訪青島啤酒博物館,受到館長董方等人熱情招待和詳細解說。
董方向中評社介紹,1897年11月,德國軍隊佔領青島,隔年,德國強迫清政府簽訂“膠澳租界條約”,1903年8月15日,英德商人投資40萬墨西哥銀圓,在青島建立了“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設計年產能力2千噸,這是中國建廠最早的啤酒生產企業,其生產設備和原料,全都由德國進口,按照“德意志啤酒釀造法”釀製比爾森風味的淺色啤酒、慕尼黑風味的黑色啤酒,產品除了在當地銷售外,還銷往上海、大連、天津和香港等地,1906年,青島啤酒在德國慕尼黑博覽會獲得金獎。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軍隊佔領青島,1916年9月16日,日本國東京都“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以50萬銀圓買下“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島公司”,工廠更名為“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青島工場”,並於同年12月恢復生產,產品仍為淺色和黑色兩種啤酒,中國發生五四運動之後,中國政府於1922年收回青島,但啤酒廠仍由日本人經營,在此期間,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對青島工廠進行擴建和改造,啤酒最高年產量曾達到4663噸,產品銷往中國各地,使用的商標有“青島”、“朝日”和“麒麟”。
1945年8月15日,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青島工場”被國民政府派員接管經營,定名為“青島啤酒廠”,生產青島牌啤酒,產品銷往沿海各城市和新加坡等地,最高產量曾達2800噸,之後由於經濟蕭條、原料和燃料供應不足,工廠生產每況愈下,1948年,啤酒年產量降至1200噸。
1949年6月2日,青島啤酒廠由中國青島市人民政府接管,更名為“國營青島啤酒廠”,在中國政府關注下,生產量穩定成長,質量俱增,1954年,青島開始大量出口,1978年,累計為中國創下6千多萬美金外匯,佔中國啤酒行業出口量98%。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因為改革開放的原因,使得青島啤酒有了長足進步和發展,1986年,啤酒年產量在中國啤酒行業率先突破10萬噸,1992年,啤酒年產量24萬噸,並銷往3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佔中國出口啤酒總量的85%,青島啤酒多次榮獲國家質量評比金獎,並有3次在美國國際啤酒博覽會獲得冠軍。
1993年6月,青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並且率先進入國際資本市場,青島啤酒股票分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為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國內地企業。
青島啤酒公司在“大名牌戰略”帶動之下,確立並實施了“高起點發展,低成本擴張”、“新鮮度管理”、“市場網絡建設”等決策,目前青島公司不論在銷售量、銷售收入、市場佔有率、出口量和出口創匯等指標,都居中國同行業首位。
中評社山東採訪團長為中評社新聞總監暨台灣中評社社長俞雨霖、顧問為中評社社長兼總編輯郭偉峰,成員包括台灣中評社總編輯林淑玲、中評社常務副社長周建閩、中評社副社長王平、中評社副社長肖瑞美、台灣中評社社務顧問丁敏、台灣中評社法務顧問楊清筠、台灣中評社採訪主任鄒麗泳、台灣中評社主任記者倪鴻祥、台灣中評社主任記者王宗銘、中評社新北特派員李文輝、中評社桃園特派員黃文杰、中評社台中特派員鄧木卿、中評社台南特派員趙家麟、中評社高雄特派員周敏煌、台灣中評社記者俞敦和、編輯鄭至媛、編輯梁錫銅、中評社編輯毛木娣、中評社辦公室主任陳白茹。
山東省台辦副主任張民忠、處長吳瑩、主任科員孫培君全程陪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