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嘉展發言 |
中評社廈門9月25日電(記者 鄧冠英)台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9月24日出席“兩岸(廈門•海滄)社區共同締造”論壇時發言,介紹受“921大地震”重創的南投縣埔里鎮桃米里重建經驗,並指出將生態、生計與生活融入人的生命價值中揉合轉化,生成新的價值,將是在地化得以克服全球化壓力的關鍵因素。
廖嘉展指出,1999年的“921大地震”重創台灣中部,緊鄰震央附近的南投縣埔里鎮桃米里,居民的生命、生活及自然生態均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創傷,加上農村蕭條,受害地區可說是在雙重擠壓下,面臨艱巨的生存困境挑戰。
15年來,桃米從一個傳統老舊的社區,正逐步轉型為兼顧生態保育、社區產業、教育學習與家鄉認同的永續家園,朝向生態、生產、生活、生命四生一體的社區而努力。從名不見經傳到成為台灣小學、國中和高中教科書的題材,桃米的重建,激勵著台灣廣大山、農村產業轉型的可行性。
廖嘉展介紹道,桃米一路走來背後有幾個關鍵因素,其一,讓居民對故鄉有新人同,並形成打造生態村願景的認同與實踐;其二,“新故鄉”架構各種學習課程與體系,而以學習為出發的新興社群,形成社區內部社會新的動力來源,他們彼此可以分享資源,可以分工互助合作,甚至有衝突時,也有能力協調解決;其三,有誠者重新認識並認同故鄉之後,投入資本改善環境,興建具生態特色的民宿及餐飲,參與公共事務,這些自發性的行為加成與鞏固了發展效益;其四,社區重建絕不是一年兩年的事,個別非營利組織的專業與資源亦不足面對龐大的重建需求,尋求不同專業間人力、物力甚至財力的支援,共構一個跨域合作的機制,如此,才有機會克服挑戰。
廖嘉展指出,社區草根的力量,是改變世界的起點,在全球產業結構重整的浪潮中,在地組織如何將全球新的產業思維,如知識經濟、綠色經濟、社會企業加以融會貫通,且利用社區營造的扎根串連在地資源的整合,創造出有品味的經營模式,並將生態、生計與生活融入人的生命價值中揉合轉化,生成新的價值,此將是在地化得以克服全球化壓力的關鍵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