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3日電/有一句名言,為“歷史往往驚人地相似,但歷史絕不會重覆”。
新華澳報今天發表富權的文章說,“九合一”選舉的結果及其預後發展情況,與此前的兩次縣市長選舉的過程及結果,頗為相似;但是否也將重複當年隨後的政治勢態發展軌跡,則仍有待未來一年多的實踐來檢驗。
一是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舉行的第十三屆縣市長選舉,民進黨在二十三名縣市長中,一舉拿下十二席,第一次超過半數,較上次增加一倍,加上當時已經掌握的“直轄市”台北市(當時“直轄市長”與省轄縣市長的選舉分別進行),一共是十三席。而長期壟斷地方經濟資源的國民黨,卻從原先掌握十五席,急跌為八席,加上當時所掌握的“直轄市”高雄市,一共是九席。而無黨籍候選人則奪得三席。由此,民進黨得以展現“地方包圍中央”的戰略。兩年多後,在二零零零年三月三月十八日舉行的第十任“總統”大選中,陳水扁靠著泛藍陣營的連戰與宋楚瑜“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式地當選“總統”,首次實現了“政黨輪替”。
今次“九合一”選舉,同樣也是在十一月二十九日舉行。民進黨所獲成果比一九九七年更為豐碩,不但在二十二個縣市長中,奪下了十三席,加上由民進黨禮讓及支持的台北市,一共是十四席,而且還在六個“直轄市”中,奪下四個,加上台北市就是五個。而原本掌握著十四個縣市的國民黨,卻丟城失地,只剩下六席;另有三個縣市為無黨籍所輕取。其中台北市傾向於民進黨,花蓮縣和金門縣親近與國民黨。
但也有不同之處。一九九七年的縣市長選舉,國民黨雖然大敗,但在選舉過程中及選舉過後,黨內尚算團結。除了台灣省長宋楚瑜因為面臨“廢省”而經常“炮打中央”之外,全黨上下仍然基本團結,黨內人心仍然基本穩定,國民黨的基本盤還在,黨主席李登輝並沒有遭到“逼宮”,因而無須辭主席職,仍然吃香喝辣。後來如果不是連戰、宋楚瑜分裂參選,只獲百分之三十九點三得票率的陳水扁,根本不可能當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