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大學政治系兩岸暨區域統合中心、兩岸統合學會今天下午主辦“《馬關條約》兩甲子:對兩岸與東亞的影響”圓桌論壇在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中評社 倪鴻祥攝) |
中評社台北4月15日電(記者 倪鴻祥)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14日下午在“《馬關條約》兩甲子:對兩岸與東亞的影響”圓桌論壇表示,面對馬關條約120年時,台灣真的要走出悲情,還要走出逃避的思維,也別想去尋求自己的桃花源,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國際政治也不允許,所以一定要學會與中國大陸交往,也要學會與美國交往,但別以為台灣能站在中間,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台灣的歷史與韓國不一樣。
甲午戰爭結束,中國在1895年4月17日與日本簽訂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台灣以及北緯41度線以南的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今年正好120年。台灣大學政治系兩岸暨區域統合中心、兩岸統合學會、中評智庫基金會14日下午主辦“《馬關條約》兩甲子:對兩岸與東亞的影響”圓桌論壇。
這場論壇在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舉行,主持人為張亞中,中評智庫基金會副執行長羅祥喜受邀與會。參與學者包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林泉忠。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主任王文隆。佛光大學文學系教授暨研發長謝大寧。前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黃秀政。台灣國際法學會執行長李明峻。輔仁大學日文系教授兼副國際教育長、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何思慎。師範大學東亞學系博士後研究員董思齊。
會中有人提問,台灣的年輕人為什麼這麼親日?最近網路上流傳一篇文章,指1937年12月的南京大屠殺是日本軍官率領台灣志願兵執行的任務,與會學者對此分別提出看法。
謝大寧認為,台灣曾經作為一個殖民地,與其他殖民地的最大區別在於台灣的母國還在,例如印度、韓國都是整個被吃掉成為殖民地,可是台灣的母國存在,50年後母國回來了,然後產生一個對比、疏離。
何思慎表示,日本在台灣徵志願兵是1942年,那是1941年太平洋戰爭、日本開始擴大戰爭之後,日本歧視台灣人,一開始不容許台灣人當兵,1943年在海軍才有特別志願兵,1945年日本已是強弩之末了才在台灣徵兵,所以1937年根本不可能有台灣人組成的軍隊到南京城去幹這事情,不知網路上為何流傳,但這是歷史的無知,只要一查歷史就知道漏洞百出,而且當時日本人根本不讓台灣人到中國的戰場,因為日本人根本不信任台灣人,都把台灣人送往南洋;至於台灣人為何這麼親日?也許台灣犯了集體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